欧洲为何突然撕掉 “自由贸易” 的伪装,要求中企“用技术换门票”? 这背后藏着欧洲产业怎样的深层焦虑?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
据彭博社近日披露,欧盟拟于11月出台新规,要求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必须转让技术、使用欧盟商品与劳动力,才能进入关键市场。
欧盟官员直言 “真正的投资,就是要为欧洲创造就业、并向欧洲转让技术”,彻底完成对华摊牌。
曾几何时,欧洲始终以 “全球自由贸易旗手” 自居,动辄指责他国搞 “贸易保护行为”。
但如今彭博社曝光的欧盟新规,彻底撕下了这层伪装。
欧盟瞄准中企技术
欧盟选择将 “技术转让” 作为中企入欧投资的硬性门槛,这种“技术勒索” 的操作,既是对自身理念的背叛,更是其产业竞争力衰退后的焦虑外露。
更讽刺的是,欧洲一边给中企设下 “技术转让” 的枷锁,一边长期对中国实施高新技术出口限制。
这种 “我能卡你脖子,你得送我技术” 的双重标准,早已背离其标榜的公平原则。
而欧洲之所以“放下身段搞技术勒索”,根源在于其新能源产业的深层危机。
近年来,中国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球70%以上的动力电池产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而欧洲本土最大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已宣布破产。
中国电动汽车远销海外
这种产能差距,让欧洲的 “绿色转型” 目标岌岌可危。
面对自身短板,欧洲没有选择强化研发、优化营商环境,反而将矛头对准了中国企业。
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建厂计划、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资项目,本是助力欧洲实现 “碳中和” 的重要力量,却被视为 “威胁”。
欧盟试图通过新规,迫使这些企业交出电池正极材料制备、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本质上是想走 “抄近路” 的捷径,用行政手段弥补市场竞争的劣势。
但欧洲显然打错了算盘,强制技术转让不仅违背市场规律,更会引发多重反噬。
欧洲车企的生产成本增加
从产业层面看,强制本地采购、雇佣欧盟劳动力等要求,无疑会推高企业运营成本。
有测算显示欧洲车企单车成本可能因此上涨数千欧元,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而从投资信心来看,这种 “技术勒索” ,正在摧毁欧洲的营商环境。
即将出台的新规,让国际投资者担忧 “今天欧盟能抢中国技术,明天就能针对其他国家”。
而面对欧洲的摊牌,中方早已做好准备。
今年7月,商务部与科技部联合调整技术出口目录,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纳入限制出口范围,精准卡住了欧洲想要 “索要” 的技术源头。
锂电池
同时,中国企业加速开拓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有效对冲了欧洲市场的风险。
这种 “技术保护 + 市场多元化” 的组合拳,让欧洲的 “技术勒索” 失去了施压的筹码。
欧洲曾有过“借助技术合作实现共赢”的机会,但如今欧盟选择的保护主义道路,正在关上合作的大门。
正如 “欧洲改革中心” 研究员警告的那样,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最终可能对欧盟的绿色低碳努力产生反作用。
从 “自由贸易旗手” 到 “技术勒索者”,欧洲的身份转变令人唏嘘。
这场对华摊牌不仅没能掩盖其产业焦虑,反而暴露了其规则意识的缺失。
全球航运贸易
在全球化时代,技术从来不是靠强迫得来的,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道。
如果欧洲执意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可能既拿不到想要的技术,又失去了重要的市场与合作伙伴,沦为真正的输家。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