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走后,翁帆发文悼念,伴随两人的三个疑问,也是时候解开了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翁帆结婚的消息一传出,立马引起大众反感,都觉得他老牛吃嫩草。

尤其是翁帆父亲接受采访时,用“牺牲”两字来形容女儿的选择,似乎翁帆受了天大的委屈,是被迫嫁给杨振宁。

再加上,那时候杨振宁是美国籍,妻子杜致礼去世才1年,所以坊间传言,杨振宁在国外赚够了钱,回来养老了,娶个娇妻伺候自己,很会享受。

翁帆则被看成是“图财”的拜金女,还因为一则“18亿巨额财产留给子女,翁帆只有别墅居住权、无产权”的言论沦为笑柄,被嘲讽“投资”杨振宁亏了(助理紧急辟谣)。

对此,杨振宁本人倒是看得开,他相信时间的力量,真假自有分晓,问心无愧就好。

10月18号,103岁的杨振宁去世,各主流媒体跟进报道,科学界大咖们也深切缅怀,他的离开是物理界的重大损失。

杨振宁去世已三天,可前往吊唁他的人不减反增,无人召唤,都是自发,令人泪目。

这几天,关于杨振宁的过往经历、采访片段都被重新整理放了出来,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竟被误解了很多年,他从不回避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选择,一直坦坦荡荡。

关于国籍,杨振宁坦言,入美籍那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

他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动手能力极差,更擅长理论研究,可那时候空有理论无法实践,即便回国也无用武之地,入美籍反而更有利于他的研究。

他知道父亲无法接受,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告诉父亲,迫不得已必须说出时,父亲久久无法释怀,直到去世都没原谅他。

杨振宁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祖国,自1971年可以回国探亲后,他接连向周总理提出,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加强科普工作的建议,都被采纳;他倡导中科大创建少年班;他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设立物理理论等基础科学研究。

身在美国抽不开身时,杨振宁还源源不断的资助大陆学者到美国进修,为祖国培养了很多人才。

美籍困不住杨振宁的中国心,他一直深深爱着祖国,多年后,杨振宁重入中国籍,十分高兴。

他还在云南师范大学捐钱建造实验楼,以父亲“杨武之”的名字命名,并立了塑像,已告父亲在天之灵,现在父子俩已在另一个世界团聚,或许看着杨振宁对国家做的贡献,父亲能原谅他当年的举动吧。

有网友透露,早在1983年,杨振宁就给家乡合肥一中,建了6层的实验楼,添置了大量先进物理化学实验设备。

默默捐赠,只希望学生从小就接触物理化学,希望涌现更多人才,希望祖国越来越好,这怎么不令人动容呢?

至于回国养老,有人说他靠着名气捞金,可事实上,他给的比得到的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说,国家给杨振宁的除了名誉外,其他很少,反而是杨振宁卖掉国外的房子,把钱捐给了清华。

其实,杨振宁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有钱,所谓18亿遗嘱分配纯属谣言,这些年,他不停的捐捐捐,家底并不厚。

杨振宁从不追求物质,就连翁帆也都更向往精神追求,两人当年的结合,无关钱和色,真的是精神上的共鸣,携手走过21年,时间给出了答案。

难怪,杨振宁说,他从不觉得翁帆牺牲了什么,两人真的是冥冥注定的缘分。

杨振宁深知,以自己的年纪,肯定会走在翁帆前边,所以她告诉翁帆,等他离开后可以再嫁,而且不止私下说,还多次在采访里提及。

睿智如杨振宁,他亲口告诉全世界,翁帆的改嫁是他同意的,所以,不管以后翁帆在感情上做出何种选择,都不会被世人诟病。

年轻时不理解翁帆为何会嫁给杨振宁,中年后才明白,她就是慕强,杨振宁将近一百岁时接近采访,依旧思路清晰、中气十足,他的阅历、才华、成就都很夺目。

而且在杨振宁的影响下,翁帆又去学了法语,还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博,她既是杨振宁的左膀右臂,又能独当一面做自己,现在杨振宁离去,她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国籍、金钱和爱情,杨振宁都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真是个魅力十足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去后,翁帆没有在网上发声,而是选择最传统的报纸作为媒介进行悼念,句句不提爱,可字字都是爱。

翁帆节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娱乐   发文   疑问   杨振宁   父亲   国籍   美籍   祖国   诺贝尔   物理化学   南开大学   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