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昨天(7月24日),中欧领导人一天的峰会已经圆满结束,同时发布了有关气候问题的共同声明。
相较于我们此前认为这次中欧峰会可能不会发表任何公众声明,显然是一大进步。
然而相对于之前,几乎每一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之后,都会发从政治、经济,到气候变化在内许多议题的共同声明,显然又是倒退了一大步。
下面长话短说,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点评。
24日上午,中国领导人会见了两位欧洲领导人。据我们所知,原本计划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峰会,因中国领导人的公务繁忙,而改在中国举行,两位欧洲领导人也愿意“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会谈。
这次,中国领导人与他们见面,并共进了午餐,中国官媒在午饭前也发布了关于这次会谈的消息。这些举动表明,至少在当天上午,会谈氛围相当不错,中方对上午的氛围也比较满意。
欧方表示,他们计划在当天傍晚与中国总理结束会谈后,才对媒体记者举行发布会。
这背后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们可能更关注具体的议题内容。
二是由于时差问题,北京上午在欧洲还是凌晨,发了也没用。到当天傍晚,欧洲这边时间刚刚好。
但从当天上午中国官方媒体透露的情况来看,中欧领导人会谈的氛围当然是积极的。
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三点主张:
第一,中欧之间应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
不知道大家是否从中看出一些门道?
众所周知,中欧关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良好。回溯到20年前,中国是欧盟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到了2008至2009年,当欧盟试图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时,许多欧盟官员并不习惯。
在他们看来,战略伙伴关系应该是涵盖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全方位合作,并且这种合作是以战略互惠为前提的。
当时,在亚洲地区,欧洲的首个也是唯一的战略伙伴是中国,他们从未考虑过在中国之外寻找第二个战略伙伴。
直至近几年,欧盟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他们将中国视为三个方面:首先依旧是伙伴;其次是战略竞争者;最后是系统性竞争者,也叫全方位竞争者,涵盖了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
曾有一段时间,最后一个一度被译为“制度性竞争”,这在中欧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但经过深入调查,这实际上是“系统性竞争”,这不仅涉及政治制度,更超越了制度性竞争的层面。
无论如何,欧盟对中国这一三位一体的定位,反映出其对华政策的多元化。从原先单一的伙伴关系,发展到如今包含了战略竞争者和系统性竞争者的多重角色。
这一变化显示出欧盟对中国的战略信任正在逐渐减少,而战略戒备和提防之心则不断上升。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领导人强调了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并巩固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换句话说,就是在提醒欧洲领导人,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是你们唯一的战略伙伴,你们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伙伴。即便你们对中国进行了三大定位,我们也要确保伙伴定位得到巩固,同时慢慢淡化其他两个定位。
非专家的观众可能不会对此有所感触,但欧洲方面的领导人肯定理解其中含义。
中国领导人提出该倡议后,欧盟方面似乎也无从反驳,因而愉快地接受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天上午的气氛总体是积极的,这也促成了后来的共进午餐。
第二,双方要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
这无疑是符合常理的,欧方也难以反驳。
第三,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
这一方面应该是中欧之间最易达成共识的领域,因为今年不仅标志着中欧建交50周年,同时也是中欧合作机制成立80周年,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确立80周年。
按理说,中欧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本可以有所作为,因为双方从国家定位上来说,完全不构成大国竞争关系。
对欧洲而言,作为超级大国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主要是18至19世纪时期的事情,而现在是中美之间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欧洲对中国的战略认知严重不足。这种不足既包含之前的误解,也有在中方明确亮出底线后,让欧方死心,然后欧方会觉得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欧方看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大挑战,它是要重新改写历史。
欧洲为了维护历史和战后的国际秩序,就要反对俄罗斯。
而中国虽然从未明确支持过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但中国这次也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俄罗斯输。因为如果俄罗斯一输,美国就会把其战略注意力转移至中国。
因此,欧方在此次会议之前也公布了一些他们所谓的调查结果,声称俄罗斯约80%的军用和军民两用设施都来自中国。
于是他们如梦初醒,将收集到的情报和资料与中国的战略意图进行比对,发现逻辑上是通的,于是误解又产生了。
虽然如此,中方仍然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在此次峰会之前,中方撤销了对德国一些智库和议员的制裁。
大家知道,在2023年的时候,中国将一些对华比较激进的欧洲智库,尤其是几个德国智库和议员列入了制裁名单。这次有几个已经被解除了制裁,其中包括墨卡托,它是欧洲最大的“中国研究中心”。
这个研究机构的地址位于德国柏林。七月份,墨卡托基金会的负责人于14日至18日应邀访问了中国,显示出双方关系的缓和。此外,德国绿党中一位带有浓厚反华色彩的议员,也被取消了制裁。
欧方对此表示欢迎,但这种信号是否足以阻止中欧关系的急剧下滑?坦率地讲,在我看来是不具备战略建设性的,背后也不具备能维持长远的中欧关系的战略性。
我对此还是表示存疑的,而且这一次原定两天的中欧峰会,缩成了一天。
如我文章开头所说,从我们原先不期待中欧会发表任何联合声明,到现在发表了关于气候问题的声明,这至少代表了一项进步。
但是,与过去在所有领域都有涵盖的联合声明相比,这一声明显然又退步了很多。
所以,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我相信中方是有诚意的。欧洲朋友也应理解中方的难处,中国不可能放弃对俄罗斯的支持,但同时它也不会公开支持俄罗斯。
因此,中欧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欧洲朋友为何要坚持将自己的世界观和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强加于中国身上?这只会让中国感到为难。
并且在当前的战后国际关系中,中欧之间的这种坦率的双边关系,更有可能产生建设性效应。
顺便一提,今年不仅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确立80周年。
我清晰地记得,30年前我在德国时,正值联合国成立50周年。尤其是1985年期间,当时的德国总统发表了一篇非常著名且令人动容的的演讲,反思了德国的战争责任。
如今30年过去,再过20年,就是战后国际秩序成立100周年了。我坚信到那时,这个秩序将不复存在,土崩瓦解。
所以未来的20年,将是秩序土崩瓦解的剧烈时期,世界将何去何从?人们或许还有一次机会纪念90周年,但绝对不会再有纪念100周年的历史黄金时期了。
因此,在中美欧这大三角中,中美是战略对手,欧美是伙伴但也存在分歧,中欧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如何通过合作来消除竞争者,这不仅关乎各自的利益,更应着眼于人类的未来。
人类是否还打算挽救战后的国际秩序?还是眼看着它在20年后土崩瓦解,眼看着如同上世纪30至40年代在欧洲大陆上爆发的那场战争一样,战火重燃?
这不仅考验中美的战略智慧,也考验欧洲的战略智慧。
从目前情况来看,恕我直言,他们的战略视野严重不足,因此我表示担忧。当然,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对未来永远是乐观的。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