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林徽因女儿的结婚照,笑容明媚眉清目秀,和妈妈一样漂亮?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29年8月,北平城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梁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她就是梁再冰,这个名字,承载着对梁启超先生的纪念,也开启了她独特的人生旅程,彼时,梁家沉浸在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之中,却也笼罩着因梁启超离世带来的淡淡哀伤。

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女儿梁再冰倾注了无尽的爱,梁思成发挥自己的巧思,亲手为女儿打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屋”。

屋内的桌椅、玩具,每一样都凝聚着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意,在这样充满文化气息与温馨氛围的家庭中,梁再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然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彻底打破了这份宁静,战争的阴云迅速笼罩全国,梁家也被迫踏上了南迁的艰难之路。

在逃亡途中,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肺病日益加重,但她依然坚强地守护着家人,照顾着年幼的梁再冰和弟弟梁从诫。

在昆明时,林徽因的病情甚至一度恶化到生死边缘,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只能租住在破旧的房屋里。

1945年,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梁家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平,此时的北平百废待兴,梁再冰也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

她回到熟悉的环境,继续学业,进入北大灰楼学习,战乱的经历让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渴望用知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再冰的内心也开始涌动着新的想法,她渴望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在大三那年,她毅然决定南下参军。

梁思成和林徽因怎么也没想到,女儿会放弃安稳的学术道路,选择一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从军之路,在他们看来,梁再冰在西语系有着出色的成绩,未来完全可以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这场争论持续了很久,父母的不舍与担忧,女儿的坚定与决绝,最终,梁思成和林徽因还是选择了尊重女儿的决定,他们深知,梁再冰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他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意愿而束缚女儿的脚步。

就这样,梁再冰告别了校园,告别了父母,踏上了从军之路,在军队里,她经历了严格的训练,从体能到意志,每一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尽管训练艰苦,但梁再冰从未有过一丝后悔,她在军队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里,她学会了坚韧,学会了担当,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1953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梁再冰与于杭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一天,梁再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于杭则穿着笔挺的军装,英俊潇洒,在梁再冰身旁,显得格外般配。

说起梁再冰与于杭的相识相知,那是一段充满浪漫与巧合的故事,他们都在新华社工作,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而走到了一起。

在工作中,他们常常一起讨论新闻选题,交流采访心得,彼此的才华和专业素养相互吸引,每一次的合作,都让他们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他们的心越靠越近。

终于,在1953年,他们决定携手一生,婚礼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温馨与幸福,亲朋好友们纷纷送上祝福,见证这对新人开启人生新的篇章,梁思成和林徽因看着女儿穿上嫁衣,眼中满是欣慰与不舍。

他们知道,女儿已经长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后的梁再冰与于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闻事业中。

他们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迅速在新华社崭露头角,不久,他们便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驻外记者,前往英国开展工作。

初到英国,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文化差异并没有让他们退缩,梁再冰深入英国社会,与当地民众交流,挖掘那些被忽视的新闻故事。

她关注英国的政治动态、社会民生,以及中英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撰写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其中,一篇关于中英教育差异的报道,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国内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梁再冰和于杭同样表现出色,当时,澳大利亚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森林火灾频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梁再冰和于杭深入火灾现场,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内读者带来了第一手的报道,他们的文字和图片,生动地展现了火灾的惨烈和澳大利亚政府、民众在应对灾害时的努力,引发了国内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刻思考。

除了关注国际大事,梁再冰还十分关心海外华人的生活状况,在澳大利亚,她采访了许多华人移民。

了解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和面临的困难,她撰写的关于华人社区的报道,让国内的人们看到了海外华人的坚韧与拼搏,也增进了国内外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

在香港工作时,正值香港回归祖国的关键时期,梁再冰和于杭见证并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他们日夜忙碌,跟踪报道香港回归的各项筹备工作,以及香港各界人士对回归的期盼和热情,他们的报道,不仅向国内民众传递了香港回归的重要信息,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实现国家统一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在驻外记者的岗位上,梁再冰和于杭一待就是多年,他们的足迹遍布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

用手中的笔和相机,为祖国传递着世界的声音,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1991年,梁再冰和于杭从新华社退休,结束了他们忙碌而充实的记者生涯,然而,他们并没有选择在晚年过上悠闲的生活,而是毅然投身于整理和传承父母学术遗产的工作中,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书稿、手稿、信件和资料,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史和文化史上的瑰宝。

梁再冰深知这些资料的价值,她决心将父母的学术成就完整地呈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传承家族的文化精神。

整理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这些资料历经岁月的洗礼,有的已经泛黄、破损,有的则散落各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和修复。

梁再冰和于杭不辞辛劳,他们四处奔波,走访父母生前的同事、朋友,收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资料,回到家中,他们又一头扎进资料堆里,逐字逐句地研读、校对,力求还原每一份资料的真实面貌。

在整理《梁思成全集》时,梁再冰发现父亲的一些手稿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她便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父亲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思路,一点点地揣摩、推断。

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她还会请教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直到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对于林徽因的文集,梁再冰更是倾注了深厚的情感。

她精心挑选母亲的诗歌、散文、书信等作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希望能让读者感受到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经过多年的努力,梁再冰先后参与编辑出版了《梁思成全集》《林徽因文集》等著作。

这些书籍的出版,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它们不仅为后人研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也为中国建筑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梁再冰看来,传承家族文化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的精神得以延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她的这份坚持和付出,不仅是对家族的传承,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如今,虽然梁再冰已经步入晚年,但她依然关心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她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文化遗产,珍惜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京报网——梁思成林徽因女儿出回忆录:一路颠沛流离,却满心热爱 2021-11-12


央视网——《梁思成 林徽因》幕后故事:采访女儿梁再冰 2012年03月05日

新华网——梁思成逝世50周年之际,女儿梁再冰出书深情忆父母 2022/01/07


界面新闻——梁再冰回忆父母:他们的信念和乐观精神源自对文化的坚信 | 纪念梁思成逝世50周年 2022年01月09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北平   女儿   新华社   眉清目秀   澳大利亚   英国   结婚照   明媚   笑容   父母   学术   妈妈   漂亮   国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