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医生,说实话,见惯了各种传言、各种“吓唬人”的标题,但最近这个关于“牙膏致癌”的话题,确实引起了我的注意。
朋友圈、微信群、甚至我家里那位都转来问我,“医生,牙膏还能不能用了?”
我一看标题,什么“3类牙膏被列入致癌黑名单”,再配上几张牙刷泡沫图,一副“你还敢刷牙?”的架势。其实这里面掺杂了不少“以讹传讹”,但也并非完全无的放矢。今天,我就用医生的眼光、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和大家聊聊这个事。
先来厘清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有没有“官方”的牙膏致癌黑名单?
答案是:没有。
所谓的“黑名单”其实并不是官方卫生部门发布的,而是部分媒体和自媒体根据一些原料成分的研究报告,夸大解读后捏造出来的概念。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份配料表里有“盐”,就说吃这东西会高血压,但人家加的量只是一点点,远不到致病剂量。
话又说回来,这些被点名的牙膏成分,确实有些需要我们留个心眼。常见被“拉黑”的主要有三类成分:三氯生(Triclosan)、月桂醇硫酸钠(SLS)和糖精钠。我们一个个来看。
曾几何时,三氯生可是牙膏界的“抗菌明星”。它能有效抑制牙菌斑、减少牙龈出血,很多“药物牙膏”都离不开它。但问题出在,三氯生太“能干”了,不仅杀菌,还可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浓度三氯生,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甲状腺功能,甚至在动物实验里发现潜在的致癌风险。美国FDA在2016年就已经明令禁止在洗手液中使用三氯生,虽然对牙膏没有强制禁用,但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叫停。
关键在于“摄入量”与“暴露时间”。正常刷牙,不吞咽,三氯生的吸收量其实非常低。但如果你是那种早晚刷牙三分钟,每次都爱吞点泡沫,又长期使用含三氯生的产品,那就得稍微注意点了。
如果你看到牙膏配料里有“Triclosan”,建议还是换一种配方更安心。尤其是孕妇、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人群,更要留神。
说到泡沫丰富,让人“刷得干净”的感觉,离不开月桂醇硫酸钠(SodiumLaurylSulfate,简称SLS)。这是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洗发水、沐浴露、洗面奶都少不了它。
SLS能让牙膏产生丰富泡沫,清洁力强,但问题是——它对口腔黏膜有刺激性,尤其是那些口腔溃疡经常“光顾”的朋友,用起来可能感觉“火烧火燎”。
有研究发现,SLS可能破坏口腔的保护层,让口腔溃疡更容易复发,恢复也慢。虽然它没有明确的致癌证据,但长期高频使用、黏膜屏障受损的情况下,理论上是可能增加细胞突变风险的。
如果你是溃疡常客、敏感体质,或者刷牙总觉得辣辣的,可以选用不含SLS的牙膏,牙医通常推荐“敏感配方”类的产品。
糖精钠(SodiumSaccharin)是人工甜味剂,很多牙膏为了让味道更“顺口”,都会加它。它的争议其实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动物实验发现糖精可能和膀胱癌相关。
但后来更多的研究发现,这种致癌性在人体中并不成立,尤其是现代牙膏里糖精钠的用量非常微小,远远低于有害阈值。
糖精钠的风险,更多是“历史包袱”。但一些对甜味剂敏感、肠道菌群紊乱的人群,也可以考虑选用天然甜味剂如木糖醇替代的产品。
在医学上有句老话:“剂量决定毒性。”就像你每天吃几粒盐是必须的,但吃一斤盐可能送命。对牙膏里的这些“嫌疑分子”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刷牙是外用,而且时间短、不会吞咽(理论上是这样),真正吸收进体内的量微乎其微。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癌症协会等权威机构,目前都没有明确指出这些牙膏成分在正常使用下会直接致癌。
但问题在于,如果你长期使用含有这些成分的牙膏,且有吞咽习惯、口腔屏障脆弱、免疫功能低下,这种“低剂量、长期暴露”就可能成为隐患。
医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微量暴露”的慢性影响,尤其是对内分泌系统、肠道微生态、甚至表观遗传的潜在干扰。也就是说,不一定“致癌”,但绝对值得我们提高警觉。
很多人问我:“医生,我该用哪种牙膏?是不是贵的才安全?”
我通常会笑着说:“牙膏就像鞋子,合脚最重要。”
你是牙龈出血,就用含氟+抗菌配方;你是牙齿敏感,就用硝酸钾类的脱敏配方;你是孕妇或儿童,那就尽量选择天然、无刺激、无氟或低氟的配方。
别被广告牵着鼻子走,也别乱信“全能牙膏”。每个人的口腔环境、生活习惯、年龄阶段都不同,真正好的牙膏,是能满足你当前口腔需求、同时成分安全不过度刺激的那一款。
如果你实在拿不准,最该问的不是百度,而是你的牙医。
很多人太关注牙膏的成分,却忘了刷牙的本质是“机械清洁”。牙刷的选择、刷牙的方式、频率、时长,其实比牙膏成分对口腔健康的影响更大。
我在门诊看到太多“豪华牙膏+糟糕习惯”的搭配,比如一天刷一次牙、牙刷一年不换、漱口草草了事。即使你用的是“纯天然、0添加、贵得飞起”的牙膏,也挡不住蛀牙和牙周炎找上门。
所以我的建议是:把基础功夫做扎实,再谈成分优化。
每天刷牙两次,每次至少两分钟,掌握正确的巴氏刷牙法,牙刷三个月一换,定期洗牙,远比盯着牙膏配料表来得实在。
这些年,公众对健康越来越关注,这是好事。但我们也要学会“练就火眼金睛”,不被耸人听闻的标题牵着走。
目前为止,市面上正规厂家生产的牙膏,只要符合国家药监局的标准,用起来基本是安全的。那些被“黑名单”点名的成分,确实该注意,但不是人人都必须避而远之。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恐惧中逃避,而是理解后的选择。
下次看到“牙膏致癌”的新闻,别急着把洗漱台清空,不如先来这篇文章里坐坐,咱们一起聊聊牙膏背后的门道。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牙膏管理办法》.2023年发布.
2. 王俊,刘晓青.《牙膏中常见成分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中国公共卫生,2021,37(5):821-825.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