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人资本巨头贝莱德,已经全面渗透中国市场

名字听起来像是干矿产的,但实际上,贝莱德干的是资本

从美国起家,一路扩张,如今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8万亿美元的全球资产。

表面是投资理财,实则是金融系统里的“数据霸主”。

而现在,这头资本巨兽已经全面杀入中国,养老、理财、公募、私募,样样都伸了手。

外界有人看好,说这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范本;有人担心,说是“狼披羊皮”,瞄准了我们的钱袋子。

那么问题来了:贝莱德到底想干啥?中国又该怎么应对?

贝莱德是干什么的?它凭啥这么牛?

2025年初春,上海陆家嘴,一家金融论坛门口,一个西装革履的老外吸引了不少目光。

他不是名人,不上综艺,但要是告诉你,他的公司管着全球人的养老金,还能左右一家上市公司的走向,那你可能就不止看他一眼了。

他是贝莱德中国区的一位高管,来出席论坛的。

他的名片上那行字特别扎眼:“BlackRock Asset Management”。

有记者凑上去聊天,问他怎么看中国市场,他咧嘴一笑,说:“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快20年,未来会更久。

这一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却意味深长。贝莱德不是来试水的,是来定居的。

得先弄明白,贝莱德不是“卖保险的”,也不是“放贷款的”,它是“替别人理财的”。

1988年,拉里·芬克带着八个合伙人,在纽约搞了个小资产管理公司,最初只做债券投资。

他们最大的杀器,不是资金,而是一个风控模型,叫“阿拉丁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用海量数据测算风险,对整个投资组合进行“动态体检”。

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那会儿,美国政府一看,这哥几个搞得比华尔街大银行还细致,就请他们帮忙评估那些快爆掉的资产。

于是贝莱德摇身一变,从投资公司变成了美联储的“影子智囊”,连财政部都把事交给它处理。

你说它不是银行?是的,它不是;你说它是银行?它又掌握着一堆银行都没有的金融命脉。

现在,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这个量级什么概念?全中国一年GDP都没这么多。

怎么渗透中国的?一步一脚印,暗度陈仓式前进

先别急着扣帽子说它“渗透”,看看它是怎么来的:

早在2006年,贝莱德就“低调”地成为中银基金的股东之一,那时候还不能搞外商独资,只能当个小股东过过瘾。名头不响,但关系早已打通。

到了2020年,中国宣布外资资管机构可申请独资牌照,贝莱德第一个冲上来申请。

2021年,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批成立,成了首家在中国持牌运营的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

首只基金一上线,市场反应还不错:首募金额超66亿元,认购户数超过11万。这可不是小试牛刀,这是正儿八经的“抢滩登陆”。

同年,贝莱德又牵手建行,成立贝莱德建信理财。光这个合资公司,管理资产已经连续两年翻番,产品系列达到8个,成为最活跃的外资理财平台之一

同时,它还开展QDLP、QDII、私募、养老金等业务,几乎把能干的都干了。这不是“外资机构进驻”,而是全牌照进军,覆盖公募、私募、理财、养老金所有链条。

别以为它是冲着风景来的。中国金融市场有几张牌,它看得清清楚楚:

养老资产市场巨大。现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谁能掌握养老金的投资能力,谁就等于握住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理财产品转型期,正好切入。过去“刚兑理财”一刀切后,市场空白不少。贝莱德懂产品设计,懂风险定价,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中国金融监管逐步放松,引进外资正当时。从股指期货到债券市场,从银行理财到券商资管,中国正张开双臂欢迎外资“深耕”。

所以,贝莱德不是“误打误撞”,而是精算利弊、深度规划。它知道这里有机会,也知道该怎么套用“本地打法”。

在美国,贝莱德进中国的事儿,不是每个人都拍手叫好。

金融大鳄索罗斯专门为此写了三篇文章,指名道姓说:贝莱德对中国的投资是“悲剧性错误”,不光违背了“民主价值观”,还威胁了美国国家安全。

翻译一下:你怎么能把我们国家的钱拿去投“对手国家”?你疯了吗?

贝莱德当然不理,回应非常官方:“中美经济联系复杂,我们的投资是为了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客户要赚钱,我们负责执行,别拿政治干涉我们业务。

这事也说明一个问题:贝莱德不是“爱中国”,而是“爱收益”。哪边利润高,就往哪边走,资本没国界,但政策有边界。

中国怎么看?欢迎投资,但必须守规矩

贝莱德来了,政府不是没看到,但态度很清楚:“欢迎你参与,但不能你说了算。”

中国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开展业务,但前提是:守法合规、数据安全、客户信息透明。

尤其是像“阿拉丁系统”这样的算法工具,如果要在中国运行,就得数据可控、运算逻辑披露,不能“黑箱操作”。

你以为只有贝莱德会设计理财产品?中国的易方达、华夏基金、建信理财这些机构,现在也能设计指数基金、ESG产品,不差技术,就差时间积累。

而且政策也在扶持本土力量,比如推出科创板、北交所、绿色债券,都给本土金融机构留下成长空间。

贝莱德要在中国做生意,没问题。但要想“入股监管层”“影响监管规则”“大数据渗透”这些事,门儿都没有。

资本可以进来,规则必须牢牢握在手里。

贝莱德不是“坏人”,也不是“救世主”,它是一家超级赚钱机器,它干的活,是替客户找最优回报。

但问题在于,当这样的公司拥有大量数据、投资决策权和市场影响力的时候,风险也会成倍放大。

中国开放金融市场,是为了提升效率,不是为了被控制。

谁来都欢迎,但必须按我们的规则来。

资本进来了不怕,怕的是我们没看清它要干什么;怕的是我们不设防;怕的是规则松动被带节奏。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贝莱德”,而是“如何让它成为有益变量,而非主导力量。”

参考资料:

贝莱德:8万亿美元的全球资管老大是如何炼成的?.澎湃新闻2021-03-19

看好中国市场 外资持续扩大业务版图.中国证券报2025-01-20

索罗斯叫嚣“投资中国是悲剧”,贝莱德反驳:中美经济关系庞大复杂.观察者网2021-09-09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走得通、行得稳.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6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财经   中国市场   美国   犹太人   巨头   资本   中国   养老金   外资   公司   数据   资产   基金   银行   阿拉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