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由活着想起的……

作者/冰山雪峰  

  今天是重阳节,窗外风里带了秋的凉意,这登高敬老的日子,总让人心里泛起些细碎的思绪,想写点什么,权当对岁月的应答。  

  这人啊,每天端起饭碗,说到底,就是为了把这口气续上,为了活着。老辈人常说“千里做官,为的吃穿”,话糙理不糙——纵有凌云志,肚腹空空时,一切都成了空谈。吃饱,是活着最实在的底色,有了这底色,才能在上面描摹更丰盈的图景:是案头的书,是檐下的花,是亲友围坐的笑谈。

  可活着若只是图个饱腹,也有点太寡淡了。就像一碗白饭,总得就着些咸香苦辣,才觉出滋味。所以生活里才有了“大吃大喝”的热闹,不全是奢靡,更多是对日子的热望——春天要尝口香椿的鲜,秋日要啃块新米的甜,逢年过节围炉而坐,酒酣耳热时,连苦日子都能嚼出几分回甘。这舌尖上的百般滋味,原是活着最生动的注脚。

  精神上的“滋味”也一样。日子若过得像口枯井,心便容易发沉。得找些念想填进去:养盆花盼着它抽新芽,读本书跟着故事里的人走一程,哪怕只是每天黄昏在街角看会儿夕阳,心里也能攒起些暖意。精神充实了,活着的兴致才会像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

  时间是最公道的,它让我慢慢信了:眼下的困顿再多,终会像秋末的落叶般飘远。就像那年离乡时母亲塞的那包炒花生,当时只觉沉重,后来每次想起,都咂摸出几分踏实的甜——有些爱,有些盼,时间早晚会把答案熬得透亮。

  我生在农村,打小就懂“活着不易”四个字的分量。见过乡亲们在三伏天的田里弯腰薅草,汗珠砸在土上,瞬间洇成个小坑;见过母亲把新收的玉米一粒粒掰下来,指尖磨出茧子,眼里却亮着光——那点能让一家人过冬的粮食,就是他们的星辰。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艰辛,让我至今见不得浪费,一碗剩饭要热透了吃,一件旧衣补补还能穿,不是抠门,是记着那汗珠子摔八瓣的日子。

  说起种地,我也算半个“行家”。清明前后种豆子,谷雨得赶早栽红薯,施肥要瞅准作物长势,浇水得看天爷脸色。看种子在土里拱出芽,看青苗在风里拔节,看金黄的谷穗压弯了秆,这过程里藏着的,是土地的脾气,也是人的韧性。所以我敬农民,他们不是在“种地”,是在跟土地“过日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不含糊。 

  只是这“日子”,我们这代人渐渐疏远了。我儿子他们这一辈的孩子,见过玉米长在田里的少,见过超市货架上包装好的玉米粒的多。他们不知道“汗滴禾下土”不是诗,是真真切切的疼;不知道一碗白米饭里,藏着多少个风吹日晒的晨昏。

  前阵子刷到个抖音:一位老农手里捏着三样东西——一瓶水,标价两元;一瓶小麦,一元;一瓶玉米,八角。他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眉头皱成个疙瘩,像是在解一道一辈子也解不开的题。我盯着屏幕,心里发酸——他不是不懂价钱,是不懂自己用血汗喂大的粮食,怎么就不如一瓶现成的水金贵?这背后,是土地的价值被轻慢,是劳动的尊严在打盹啊。

  我年轻时是最想逃离农村的,最想摆脱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可真走出来了,才发现脚底板沾过的泥土,早成了心上的根。看见田埂会想起父辈的犁,闻到麦香会念起母亲的簸箕,那份对土地的亲,是刻在骨子里的。

  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晨起买个菜,傍晚收件衣,日子在这些碎影里慢慢过。可人生不一样,它是把这些琐碎熬成汤,掺着苦,带着甜,沉淀出的那点回甘;是把土地的厚重、岁月的打磨,都揉进心里,长成的那股不慌不忙的劲儿。这劲儿用爱裹着,对人对事,便多了份体谅,多了份暖。

  天是真凉了,秋也走到了尽头。树叶子也稀里哗啦的落下来了,露出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大地裹着层褐色的毯子,倒显出几分安然。草木都懂,该归土时就得归土,等到来年春风一吹,又是一茬新绿——这轮回里,藏着活着最本真的智慧。 

  就像那首《重阳令》:“人生知秋,已是九月九。天地回初,万物归土,唯有水长流!”今日若登高,该能望见远处的田垄吧?田里的麦苗也快睡着了,等来年春天,定能钻出绿油油的麦苗。“豪饮一碗酒,英雄也白头”,可白头又何妨?只要心里记着土地的恩,揣着日子的暖,活着,就总有奔头。 

  这重阳的风,吹起的不只是思念,还有对“活着”更深的懂得——活着,是守住根,是尝遍味,是在岁月里慢慢活成一块温润的玉,既映着阳光,也贴着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美文   散文   日子   土地   田里   玉米   麦苗   底色   滋味   重阳   母亲   来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