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作为中央直管干部,原本应该风风光光的请众多人来吊唁,没想到上海市委却建议贺子珍同志的丧事要从简。这下子可遭到贺子珍后辈们的反对了,家人都觉得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女红军,死后不应该是这个待遇。
贺子珍,1909年出生于江西,作为家中的长女,贺子珍从小就有家庭责任感。随着年纪的增长,她对报国怀揣着巨大的热情,跟随着哥哥贺敏的脚步,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井冈山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1927年,秋收起义结束后,毛主席被迫迁往井冈山,这也是贺子珍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之后,两人来往频繁,在周围人的撮合下,贺子珍与毛泽东结下情缘,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结婚后的贺子珍仍然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
在那个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年代,贺子珍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艰险,参加红军长征。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保护高级干部钟赤兵,自己身负重伤。
在红军的奋力抢救之下,贺子珍才捡回来一条性命,但她的身体里面还存有十几块子弹碎片,成为困扰她一生的疾痛。
面对敌人的炮火,贺子珍作为一个女性并没有退缩,在长征嫉妒恶劣的天气下,她顽强抵抗。1937年,贺子珍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说前往苏联治疗。
去到苏联后,贺子珍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回到祖国。在这几年中,贺子珍阴差阳错的被苏联关入过精神病院,饱受折磨。
中间经历了非常多的磨难,好在她都没有放弃对生的希望。她自己也调侃在苏联受的罪,确实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1947年,经过多方交涉,贺子珍终于回归祖国了。回国后,贺子珍被国家安排在东北财政厅工作,但她的身体仍然抱恙。
贺子珍回国后,特别想见一见毛主席,但因为种种原因,贺子珍人在天津,还是没办法见一面。直到十年后,毛主席在庐山举行会议,才见了贺子珍一面,见面后的第二天就送贺子珍回江西了。
毛主席与贺子珍会面,与她讨论年轻发生的事,革命年代的事。两个人无话不谈,更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贺子珍平时的生活也很低调,几乎不与外界沟通,碍于身体一直得不到好转,不得不前往上海和江西长期休养。尽管生活十分低调,还是有很多老战友来探望贺子珍,彭德怀、谢飞就是其中之一,给晚年贺子珍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慰藉。除此之外,她的侄女贺小平和外孙贺海峰也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悉心照顾着她。
1976年贺子珍在得知毛主席病重后,碍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不能露面,特意叮嘱女儿李敏去看望父亲。但毛主席还是逝世了,本来在调养的过程中,病情有所好转,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又增加了贺子珍内心的伤痛。贺子珍的精神世界几近摧毁,病情恶化的更加厉害了。李敏参加完父亲的葬礼之后,急匆匆的回上海照顾母亲,怕她承受不住。
1979年,四人帮倒台后,中央开始平反冤假错案,保障老红军同志的晚年生活。贺子珍就被增补为全国委员,还被中央安排到北京治病。在北京的这段时间,贺子珍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坐在轮椅上的她,眼神充满了悲伤。在北京修养一段时间后,贺子珍回到了上海东华医院。
1984年传来一个噩耗,李敏一家突然接到东华医院的电话,当她们赶到时贺子珍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贺子珍最终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她一离世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表示对这位老革命红军女战士十分的敬佩,想来吊唁。但上海市委却建议贺子珍的丧事从简,不给她举行追悼会,骨灰就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但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贺家人认可,贺家人认为,贺子珍作为中央直管干部,应得到死后应有的待遇。
其实,贺子珍在弥留之际,就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葬在北京,这样离毛主席也近一点。但当时的贺子珍地位属实特殊,上级安排她的后事要十分慎重才是。在上海市集中召开讨论会后,认为贺子珍同志的葬礼应该简单安排。
得知上级的建议,贺子珍女儿李敏和侄子贺敏学坚持将情况上报中央,以求上级其他批准。上级得出情况后,立马派邓小平做出回应。邓小平强调贺子珍是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巨大,应该得到关怀。
最终中央商讨后决定,为贺子珍送上花圈,并将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就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这也算完成了她最后的遗愿。邓公这个决定贺家人都表示认同,这也体现了对贺子珍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回顾贺子珍的一生,有年轻时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有晚年的孤寂和安稳,她的坚韧和自制力,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虽然她因为种种原因,和毛主席分居两地,但贺子珍的事迹党和人民都没有忘记。
她的名字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事迹被后人传颂。关于她的离世,引发的安排争议,最终得到了历史的尊重和缅怀。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贺子珍的坚守和奉献,成为我们永远的榜样。
参考:齐超.井冈山第一女红军_贺子珍[J].时代人物,2020,(08):17-17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