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挖穿秦岭引藏水入疆?超级水龙头还没开闸,印度就叫骂上了

“藏水入疆”还仅在网上热传、连图纸都没出的时候,印度那边就开始大喊“水威胁”。从“要签流域协议”到“水炸弹论”,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仿佛中国拧开水龙头,他们就立刻没水喝。

问题是,这是个超高难度的设想,背后还存在非常大争议,一直到今天都停留在研究阶段,连“立项”都没完成。

可印度偏偏急得像谁抢了他家井口一样,每年一到旱季就上演一次“水资源恐慌”,这场面,比黄河水流都准时。

水龙头还没拧开,印度就先骂上了

2024年5月,有关部门对“藏水入疆”传闻作出回应,明确表示未收到任何相关规划通知。这不是第一次“藏水工程”成为热议焦点,2015年这个话题就因一篇文章在网络刷屏。

文中声称该工程将由亚投行投资,该消息缺乏任何公开文件支撑,却被多家境外媒体转载渲染,成为舆论发酵源头。水利部当年就表态,从未就该计划做过任何规划。

在国内,关于西部调水的方案长期存在学术探讨,真正涉及实操的内容极其有限,工程所需的技术、地质、生态等前置条件都未达到实施标准。

可问题在于,中国国内连勘测都没启动,印度那边却先跳起来了。

雅鲁藏布江下游流经印度东北部,是该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支撑。印度媒体与智库长期将此河段称作“生命线”,并频繁炒作所谓“上游截流威胁”。

2000年,英媒声称中国将在雅鲁藏布江建设全球最大水力发电站,引起印度震动。此类传闻随后每隔一到两年便“复活”一次。

2006年,印媒说中国将在该江截流,每年调水2000亿立方米到黄河流域。2009年,又称中国要把雅鲁藏布江水引往东北,甚至渲染中印将因“水资源”爆发冲突。

鼓吹者之一叫布拉马,是一个教授,他不止一次宣称“中国的水利工程是对印度的战略威胁。”

为了将中国的主权内事务“国际化”,此人频频援引未经证实的“渠道”,并提出要拉中国签署“流域规则协议”。

印方为何如此神经过敏?雅鲁藏布江虽源自西藏,但其流经印度的水量大部分来自本土降水。

我国也多次澄清,中国境内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均为“径流式发电站”,即利用水流自然落差发电,储水、不截流。

印度的焦虑有它自己的背景。一是其东北部干旱频发,二是中印边界争议叠加水源依赖,让印度将“水”视作敏感地缘筹码。但这种战略思维若脱离事实,就容易变成自我恐吓。

真要调水,可不是你家菜市场拎壶水

1992年,陈传友首次提出“藏水北调”设想,目标是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高原水系,调水450亿立方米至黄河流域。

该设想分三期推进,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岭及阿尔金山。调水路径长度超3000公里,涉及多个生态保护区和高寒地带。

该设想一出,便被称作“挑战地质极限的超级工程”。最大技术难点在于穿越秦岭断裂带、青藏高原冻土层和雅鲁藏布大峡谷。

此后多种设想陆续提出:比如,从西藏林芝至新疆阿克苏打穿一条超过1000公里的隧道。

隧道需穿越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多个地震活跃区,面临众多工程极限问题。隧道中点温度估算在45℃以上,技术条件接近火星地底施工难度。

还有学者提出“沿青藏铁路”方案:自唐古拉山口提水,提升至海拔4700米后再东输。

整个系统需提水扬程1000米,年耗电84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85%。工程投资预计超过万亿元,回报周期无限延长。

藏水调黄、调疆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多因交织的“综合难题”。生态影响、投资回报、地质灾害、水文变异、气候周期,每一个问题都不输三峡工程。

更重要的是,调水并非“从西往东简单搬水”。高原水系具有显著的时令性与季节性,调配必须配合年际降水变化,否则可能引发源头干枯、下游泛滥的连锁效应。

以雅鲁藏布江为例:全年平均流量在1700立方米/秒上下,年可利用水量约为1200亿立方米,调走1000亿将导致下游彻底断流,风险远超三峡初期设想。

中国工程界在面对如此大体量项目时,始终以科学为前提,以生态为底线。所以,项目未启,还是议论状态。

印度人与其担心“引水穿秦岭”,不如先问问自己的认知,是不是还停在“堰渠时代”。

别拿望远镜看西藏,先照照孟加拉的脸色

印度在水资源问题上习惯以“安全”视角来处理外交事务,尤其对中国上游开发工程格外敏感。但敏感归敏感,说话要讲证据。

孟加拉国对此最有发言权。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共同滋养孟加拉三分之二的人口,可从1975年开始,印度在法拉卡修建大坝,将大量恒河水截流,用于加尔各答港口清淤与工业用水。

孟加拉为此长期遭遇旱灾与生态破坏,多次在联合国递交抗议。1996年,印孟双方签署了协议,限定印度枯水期截流比例。

但在随后20年中,孟加拉屡次指责印度违约,尤其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未达分水底线,引发民间抗议。

相比之下,中国的上游开发政策透明度高得多。澜沧江流经中国云南,入境后变为湄公河。中国作为上游国,在2000年后一直向下游的几个国家提供流量信息预报系统。

再回头看雅鲁藏布江,中国境内未建成任何大型蓄水或截流水坝,仅有小型径流式电站;而印度对其本国河段的开发,却缺乏对孟加拉的基本照顾。

更关键的是,国际水法从未规定上游国家必须征得下游同意才能进行非跨境调水。根据国家法,上游国应“合理利用”,但拥有主权优先权。

换句话说,谁的源头,谁的主权。印度强推“中印流域协议”的背后逻辑,是希望通过话语手段限制中国在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权。

印方的焦虑,不源于实际水量减少,而是出于对中国西部发展的紧张感。担心“藏水入疆”成了“西进战略”,担心“调水工程”改变地缘格局。

但焦虑不能当政策依据,臆测不能做外交框架。水从高处来,智从静处生,中国该调的水一定会科学调,该管的江一定会依法管。别人说什么,不如先把自己的水坝照顾好。

参考资料:

关于几种典型的“藏水入疆”方案的思考.中新网.2017-12-25

“藏水入疆”工程?官方回应.澎湃新闻.2024-05-11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印应妥善处理水资源争端.参考消息.2015-07-3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秦岭   印度   水龙头   中国   雅鲁藏布江   孟加拉   工程   水资源   阿尔金山   下游   澜沧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