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屠城真性情?多次屠城的好处是什么?曹粉都是如何洗白的?

“携民渡江伪君子,屠城数万真性情!”

“伪君子”刘备,一辈子都在伪装,在留给儿子的遗诏中,他大搞政治作秀,说什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甚至在弥留之际,,他还惺惺作态,说什么“汝父德薄、勿效之”,简直令人作呕!

本文的主人公,当然不是“伪君子”刘备,而是“真性情”的曹操。

曹操,建安风骨的文人、威武的魏武皇帝,却被人说成是屠城狂魔。对于曹粉来说,这简直是造谣和污蔑!

一、曹操的屠城“光辉”。

一切以数据说话。

1.徐州大屠杀。

公元193年,曹操东征陶谦,击破彭城、傅阳。陶谦退守到郯城,曹操趁势追击,但不克而返。在返回的过程中,沿途的虑、睢陵、夏丘等地就遭殃了。

“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

以彭城为首的五县,被屠杀之后,是什么惨状呢?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这个数十万人,应该是夸张了;但至少上万人,肯定是有的。曹操把这些尸体扔到了泗水中,竟然把河水都给堵塞了!

“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走地鸡,都被做成了叫花鸡;乱世狗,都被宰杀了做烧烤。不管是城中,还是乡下,到处空荡荡的,看不到一个人影!

2.屠襄贲。

公元194年,陶谦派人杀掉了曹操的父亲。

曹操复仇东伐、再征陶谦,一举攻下了五座县城,打到了东海郡,在返回的时候,再次路过郯城,趁势攻下了襄贲,又屠杀了一波。

“复征陶谦,拔五城”。

“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注意两个字,“多”和“残”,言简意赅。

然而,陶谦最终病死了,也算是寿终正寝。

曹操为不能亲手杀了这个仇人,而深恨徐州这片土地。

3.屠雍丘。

公元195年,曹操在定陶、巨野连续击败吕布,最终收回了兖州。吕布东奔,去投奔了徐州的刘备,而陈宫、张邈这两个兖州之叛的始作俑者,也跟着跑掉了。

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张邈的家族、妻子、老幼,以及弟弟张超,都在雍丘,于是曹操要清算旧账,直接将雍丘围住,围城数月而陷,然后又屠城了,还把张家夷灭三族。

“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十二月,雍丘溃,超自杀。夷邈三族。”

有仇不报伪君子,杀伐果断真丈夫。

曹丞相果然威武霸气。

反观那个“伪君子”刘备,在当平原相的时候,遇到刺客,竟然虚情假意地厚待人家,还给人家洗脑,搞得刺客都不忍心加害,反而主动坦露实情、告别而去,“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

类似这种操作,对于刘备来说,实在太多,譬如叛敌误国的糜芳,却丝毫没连累糜竺在成都当大官,譬如无奈降魏的黄权,刘备却说是自己对不起人家。

种种虚伪,简直是没谁了!

4.再屠彭城。

公元198年秋,曹操进攻徐州的吕布,月余之后,攻破彭城,再次展开了屠杀。

“冬十月,屠彭城”。

曹操真是恨透了徐州,而彭城真是悲催啊!

当年冬天,曹操围攻下邳、久战不下,最终掘开泗、沂之水,灌淹城池,一举而下,生擒而枭首了吕布。

但是,曹操灌淹下邳,与关羽水淹七军,完全不同。

关羽淹七军,是在空旷的战场上,不会殃及大片的百姓;而曹操淹下邳,那城内的百姓、房屋,城外的农田、庄稼,不管你是世族大家,还是底层草民,都要遭殃的!

这可是造了大孽了,也失了人心!

正因如此,曹操至死都不敢启用徐州世族的人才。

徐州的百姓,绝对恨透了曹操。

5.屠邺城。

公元200年冬,官渡之战取胜后,曹操对待多达八万的河北降卒,是很和谐的,他让这些降卒生生世世都团结在了一起,“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公元204年,曹操围住了邺城,一顿狂轰滥打,但被审配死死守住,于是曹操又用了老办法,来了个水淹邺城。

“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大家可以想象,前文提到的水淹下邳,躲在城内瑟瑟发抖的老百姓们,应该也不好过吧?即便是不被饿死,那么房屋被淹,庄稼被淹,将来住什么、吃什么?

在擒杀审配之后,曹操以及麾下将士都要发泄一下,于是又屠城了。

“攻屠邺城”。

此期间,曹操的孟德综合征又犯了,极力彰显了魏武遗风。

“袁氏妇子多见侵略”。

有人说,这个是假的吧?肯定是给曹家泼脏水!

“家学渊源”的曹丕,怀抱着名动三国的甄姬,窃笑不语。

曹操在河北的一系列操作,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呢?

“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

6.屠柳城。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斩杀蹋顿,攻陷柳城,又重操旧业了。

“屠柳城。”

这次屠城的观影效果如何呢?

“百里无炊烟”。

够恐怖吧?

这次屠城的震慑效果如何呢?

“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够震撼吧?

谁再敢不降,直接叉出去砍了!

7.屠江陵。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望风而降,因此曹操并没有大肆屠城。

但仍有不怕死的,就是那个“伪君子”刘备,他不仅跑了,还拐带了当地的老百姓一起跑!

有人说,是刘备用大棒赶着老百姓跑的,他要用老百姓当肉盾。

我们看一下观影效果如何: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日行十馀里。”

刘备穷途末路、将寡兵微,又被数千虎豹骑一路追打,他哪来的人手驱赶十万百姓呢?

是这个道理吧?

刘备又开始装了,他竟然与百姓们共患难,日行十余里,导致后来被虎豹骑追上,各种挨打,还弄丢了两个女儿。

这种“伪君子”笼络人心的政治作秀,已经到了何种境界了!

对于刘备的这种作死行为,曹操当然不会惯着他。

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

“曹公入江陵,屠其城。”

在《华阳国志》中也有明确记载:

“江陵城中,血流漂橹。”

这就是“伪君子”不降的代价!

这都是曹纯带领的虎豹骑干的好事!

笔者猜想,荆州一带的百姓,他们的心声,或者说考虑的问题,大概是这样的:

其一,曹家军屠城乃历来已久之事,他们从徐州到冀州,从中原到关外,一路屠城而来,现在又杀到了荆州,怎么办?

其二,那些荆州世族大家都投降了,应该会受到优待,那我们这些屁民不正是被屠戮的对象么?

其三,听说曹家军还有淫人妻女的劣迹,那不跑还能干什么?在这里等死吗?

8.夏侯渊屠城。

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不仅是曹操的宗族亲信、得力干将,更是曹氏军令的坚决拥护者。

公元213年,夏侯渊率领徐晃等人,击败了太原的叛军,“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公元214年,夏侯渊、徐晃在讨伐马超、韩遂期间,击破了兴国的氐王阿贵,在兴国大肆屠城。

在夏侯渊的传记中,记载为“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为“渊击长贵,破之,屠兴国。”

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为“兴国屠后,民户十不存一。”

看来,夏侯渊真的沿袭了曹操的风格,深得其精髓,甚至还发扬光大了。

同年十月,夏侯渊在屠杀兴国之后,又去讨伐在陇西称王的宋建,围攻枹罕,月余破城,自宋建之下的大小官员全部屠杀。

“冬十月,屠枹罕。”

夏侯渊这个“白地将军”被人称赞为“虎步关右”,看来真不是吹的,杀伐果然凌厉!

9.曹仁屠城。

曹仁,与夏侯渊的地位大致相同,也是曹操的宗族亲信、得力干将,更是曹氏军令的坚决拥护者。

公元218年,襄樊之战前夕,曹仁奉命征讨关羽,为了供应前线军需,于是对所辖荆州治下加大了的繇役赋税,造成的结果就是,境内的宛城吏民终于不堪重负,以守将侯音为首,聚众反了,捉了南阳太守,在城内据守,还与关羽结交联盟。

“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曹仁大怒,对宛城围攻数月,最终破城,斩杀了侯音,为了杀鸡儆猴,于是屠城了。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屠城,对于曹家军来说,绝对是军事准则和优良传统了!

遥想当年,曹操在这里痛失爱将、爱子,而曹仁终于为他报仇了!

备注一点:上述记载,全部出自史书,包括《后汉书》、《三国志》或《资治通鉴》等。

二、曹操为什么喜欢屠城?

对于屠城这种现象,在深入思考之下,是很容易理解的。

1.屠城,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

那些大小将士,纷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冒死攻城、舍命先登,在历经数月的浴血奋战之后,在损失了身边无数个战友兄弟之后,终于破城了,那冲进城门之后,是不是要屠杀一波来宣泄长期压抑而又亢奋的情绪?是不是要屠杀一波来祭奠战友的亡魂?

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我们攻破了小日子国,可能大家也会这么干,反正我会加入!

2.屠城,是对将士的一种奖励。

这个更好理解了。

破城之后,作为领导阶层,你拿什么奖励那些为你卖命的底层士兵呢?

那屠城就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激励政策。

城破之前,定下屠城的潜规则,则将士们必会卖命效劳,否则谁愿意为你白干!破城之后,在默许之下,那些士兵门则烧杀、抢掠、奸淫,所获颇丰、身心愉快!

“将军,您真是好人呐!”

“下一票,还跟着您干!”

3.屠城,是对资源的强力补充。

攻城,是个苦差事,在冷兵器时代,“攻城为下”,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

试看郝昭、朱然、霍峻、张特等等,不都是因为守城而名扬三国的吗?

因此,在攻城数月不下之后,进攻方的后勤资源,就会严重吃紧,那么破城之后,屠城掠夺一波,是必然操作,可以快速回血,极大程度上补充了军需和战斗力。

此外,通过屠城这种恐怖手段,还可以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譬如曹操在柳城屠城之后,就达到了这种效果。

总之,曹操屠城,与上述几个原因,密不可分。

但是,曹家军确实有屠城的传统,而且与曹操的军令密不可分。

4.围而后降者不赦。

曹操的爱将,效忠曹魏三十年的于禁,曾经亲口解读过曹操的军令政策,那就是"围而后降者不赦"。

所谓"围而后降者不赦",就是说,如果在形成合围之前,你出城投降,那就免死,但如果你负隅顽抗,在围城之后实在顶不住了,才勉强投降,那对不起,必须杀头,是不会赦免的!

根据这条律令,于禁亲手处死了被围而降的昌豨,而昌豨还是于禁的旧交好友。

这条军令,就是给那些不知好歹的对手敲响警钟:识相的,老老实实投降,早早投降;别等我围城,否则一切都晚了,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东吴孙家,也有好几处屠城纪录。

孙策在剿灭严白虎之后,就有“屠东冶”的纪录。孙权不遑多让,也有至少两处屠城的纪录。

一是屠皖城。

公元200年,孙权刚刚坐领江东,需要树立自己的威严,面对反叛的庐江太守李术,在攻破皖城后,就下令屠城,来震慑其他潜在的反叛势力。

二是屠夏口。

公元208年,孙权为了为父报仇,终于攻灭了黄祖,并将黄祖的首级献祭给亡父孙坚,但他仍不解恨,下令屠城了。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遂屠其城。”

这里必须贴一张十万兄的靓照,以示笔者对大魏吴王的尊敬。

反观刘备,这个辗转各地的军阀,竟然终生都没有屠城记录。这个“伪君子”真可恶,又被他给装到了!

以上。

最后附加一句: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为曹操洗白,说什么“屠城数万真性情!

他们的洗白措辞有很多种,大致如下:

1.屠,这个字有多层意思,不仅限于屠杀,还有攻克的意思。曹操的屠城,其实都是攻城,因此可以说,曹操并没有屠杀老百姓。

2.尽信书,不如无书!就算史书上记载了曹操屠城,但是史书记载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吗?也许是史官故意抹黑呢?

3.曹操是建安文人,写下了《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种关爱百姓的大诗人,怎么可能屠城呢?

4.屠城确实被记载到了史书上,但那肯定不是曹操本人干的呀,曹家军那么多部下,谁能整天看着他们呀。

5.曹操是屠城了,但即便如此,这也是杀伐果断的优点,是真性情的体现,比那些心里想屠城、却不敢屠城的伪君子强多了。

6.曹操是政治家,不要进行道德绑架。

7.曹操屠城只是统一天下的政治手段和必经之路,只能说罪在当世、功在千秋,他情愿背上千古骂名,也要加速大一统,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肯定曹操啊。

8.为什么你只盯着曹操的屠城呢?曹操的军事、才华、诗词,你都了解过吗?

9.受害者有罪论:抛开事实不谈,那些被屠杀的百姓难道就没错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虎豹   太守   荆州   世族   徐州   军令   伪君子   公元   夏侯   好处   百姓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