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是东南亚的袖珍国家,国土被马来西亚分割为两部分,实际上文莱在1963年和1984年有两次机会加入马来西亚,但文莱均加以拒绝,这又是为何呢?

16世纪,文莱曾统治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大部,然而随着西方殖民入侵,文莱逐渐衰落。1842年,英国探险家布鲁克从文莱获得砂拉越统治权。

1888年,婆罗洲北部的文莱、砂拉越和沙巴相继被纳入英国殖民体系。英国将林梦地区划归砂拉越,导致文莱领土被分割,这一争议成为日后文莱与马来西亚关系的障碍。
1928年沿海油田的发现改变了文莱的命运。至1930年代,文莱成为英国殖民地中第三大石油产区,为日后独立积累财富基础。
二战后,英国计划从东南亚撤离。印尼试图吞并全部英属马来人地区,建立“大印度尼西亚”。

为求自保并增强地区话语权,马来半岛的马来亚提出“马来西亚联邦计划”,意图整合新加坡和北婆罗洲三邦(文莱、砂拉越、沙巴)。

文莱则提出“北婆罗洲联邦计划”,希望以文莱为核心联合砂拉越和沙巴重建婆罗洲霸权。然而1962年文莱人民党发动叛乱,导致文莱丧失主导权,砂拉越和沙巴转向支持马来西亚计划。

1963年,文莱与马来亚就加入马来西亚展开谈判,分歧集中于三点:
石油收入控制权:文莱油气收入占经济总量的60%,文莱要求完全保留控制权,而马来西亚坚持集中管理自然资源财政收入。
苏丹政治地位:文莱苏丹担心在马来西亚联邦统治者会议中被边缘化,要求较高政治席位甚至世袭副最高元首,遭马来亚拒绝。
体制差异:文莱实行绝对君主制,而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联邦制,加入意味着苏丹必须移交大部分权力。
谈判破裂后,文莱选择维持英国保护国地位。
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事态发展印证了文莱的担忧:
新加坡在1965年被逐出联邦,显示小邦在马来西亚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砂拉越和沙巴的油气收入被中央政府从40%压缩至5%,非马来半岛区域在政治、经济上被边缘化。
到1980年代,文莱因油气人均GDP跃居世界前列,具备独立生存条件。1984年元旦,文莱宣布独立。

依靠油气资源,文莱建成高福利社会,提供免费教育医疗和免税。至2024年,其人均GDP为3.5万美元,超过日韩,而马来西亚仅1.3万美元。
文莱两次拒绝加入,源于资源控制权、政治自主权和体制兼容性的权衡。事实证明,小国凭借资源与精准地缘战略,同样能在大国环伺中维持独立繁荣。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