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自己听过几十本育儿类书籍,阅读过不少育儿书籍,也非常认可一些书上提到的育儿理念。
例如,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信任和尊重,要让孩子有掌控感等。
可是在自己实际的育儿过程中,经常还是会偏离正确的教育方向,也没有很好地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究竟是为什么?
01
压力使我们偏离正确的教育方向
当我读完了《次第花开》,我大概理解了大多成年人的日常状态,当然了父母也不例外。
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
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
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
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
是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压力之下,房贷、车贷、孩子成绩、与人无休止的比较等,这些都压得我们喘不过来气。
因此,我们好像已经被压得没有了选择的空间,对周围一切的反应,就像膝跳反射一样,都是自动发生的。
例如,在公司忙碌了一整天,回家看到孩子在玩手机而不是写作业,一股无名的怒火就起来了。
看到数学老师在群里公布成绩,孩子成绩垫底,忍不住就对孩子一顿输出。
看到孩子写作业时,翘着二郎腿那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忍不住就骂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
我们每天承受了太多,看到孩子不上进,忍不住就会把情绪发泄出来。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满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对工作的不满,对家人的不满,以及工作、生活中各种不顺等。
当我们看到孩子不上进时,孩子就成了最终的导火线,忍不住把一切的不满都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此,即使我们平时学了再多的育儿知识,在面临生活中的各种“状况”时,很难有耐心按照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
相反,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直觉教育孩子,家长变得非常情绪化,偏离正确的教育方法也就在所难免了。
02
放松是教育的第一课
对于大多家庭来说,放松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做不到放松,即使学了再多的理论知识,懂得再多的教育方法,遇到状况时就一切都忘记了,还是回到原来的老路上,例如打骂等。
如果能够让家长放松下来,不要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全身心放松下来,那么,家里的氛围就会改变,而不再是每天都充斥着焦虑和对抗。
对于家长来说,当紧张、焦虑时,杏仁核比较活跃,大脑被杏仁核接管,这时,前额叶皮质是会下线的,也就是你的理智不在线。
当理智不在线,我们难免就会采取一些短期有效、长期有害的教育方法,例如打骂、吼叫、威胁等。
相反,当家长能放松下来,你的杏仁核不再那么活跃,掌管你大脑的是前额叶皮质,于是,家长就更有可能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
而对于孩子来说,当家长放松,家里紧张的氛围也就缓和下来了。
于是,孩子不再需要从10分注意力中抽出4分用来观察、应对父母,这样就能把10分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上,这当然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的。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办法让自己放松下来。
家长有责任让整个家庭氛围放松下来,让孩子的大脑放松下来,这对于学习,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如果总是处于压力的环境中,总是感觉到压抑,那么杏仁核就会比较活跃。
由于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是此消彼长的,当杏仁核经常被激活,前额叶皮质也就得不到发展,而前额叶皮质是负责理性的,是负责学习的。
甚至,当长期处于充满压力的环境中,且得不到缓解,体内还会分泌皮质醇。
过高深度的皮质醇,是会损害海马体中的细胞的,而海马体和记忆相关,这毫无疑问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03
在社会惯性中保持清醒
有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例如放松。
在《次第花开》这本书中也提到: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那么,我们要如何放松呢?
在我看来,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知。
例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自己的大脑处于放松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安全的环境时,学习效果是最好的,也能更好地去应对挑战。
当人们处于过重压力下的环境中,大脑处于紧张的状态,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我们常说的心流状态,当然不可能是在极度压力的环境下。
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之所以经常焦虑、烦躁,通常是因为我们被社会惯性裹挟了。
例如,别人买了大房子,我们也想要大房子,别人买了豪车后,自己也想要,别家的孩子上了985,就开始嫌弃自己的孩子,别人报班,我们也跟风......
我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认真去想一想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我们被社会惯性带偏了。
我们要对社会惯性保持觉察,当能够意识到我们经常会被社会惯性带偏,那么就更有可能挣脱社会惯性的影响,从而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
04
日常可用的情绪管理技巧
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对我们放松身心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例如许多心理成长类书中提到的观察情绪,当我们能够观察自己的情绪,那么情绪便不会控制我们。
当情绪升起时,怀着好奇心去观察,想想它是什么形状的,多大,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固体还是液体的,这是ACT 中常用的技巧。
如果我们能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自己的情绪,那么,情绪对于我们的影响也就减弱了。
《幸福的陷阱》中提到的注意和命名,例如当我们说“我真的很笨”时,就好像这是客观事实,这时可以默默对自己说“我脑子中有一个想法 --- 我真的很笨”。
于是,想法与我们之间也就有了距离和空间,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解离,这时想法对自己的影响力就变弱了。
平时可以带孩子多去室外运动,例如骑自行车,爬山等,运动对于情绪管理能力、抗压能力等,都是有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培养保持正念的能力,平时可以多练习冥想,有觉知地呼吸等,如果我们能经常保持正念,便不会轻易被情绪带走。
05
在育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果感到压抑、痛苦,觉得透不过来气时,或者和孩子吵架了心里难受,这时可以给自己创造空间透透气。
例如,出去运动出出汗,去附近公园走一走,逛一逛商场,去附近图书馆安静安静等,想办法让自己从强烈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在家里相对狭小的空间,容易和孩子产生情绪对抗,当你去室外走一走,接触更大的空间,情绪就会慢慢缓和下来。
另外,即使自己做得不到位,知道自己对孩子过于严苛了,甚至伤害了孩子,不要过于自责,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事实证明,越是不断自责的人,越是难以改变,而改变始于先接纳自己、自我关怀,例如对自己说:
“虽然我之前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我也非常抱歉,但是过去已无法改变,我现在选择接纳自己,我从现在开始改变,从现在开始学习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育儿的过程,就是家长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我们身上的各种不足(例如没有耐心、容易情绪化、喜欢比较等),然后去不断完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因此,孩子其实是来渡我们的,感谢孩子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生活中,放松一点,多给孩子的大脑松绑而不是增加无谓的压力,尽力营造和谐、有爱、轻松的家庭氛围,这是可以滋养整个家庭的。
来源:爸爸在听微信公众号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