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一位宝妈,由于婆婆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带娃了,她不得不请自己的亲妈来帮忙带孩子。
然而,在打电话让亲妈过来带孩子前,她先和丈夫说道:“我妈来帮我们带孩子,我们一个月给她三千块钱吧,买菜钱另外算。”
丈夫一脸懵:“为什么要给钱?我妈在这里带了两年孩子,也没给过钱啊!”
宝妈解释道:“你是儿子,我是女儿,这能一样嘛?再说了,我还有个弟弟,我妈不可能不管我弟来帮我带孩子的。”
丈夫说:“可是,你弟弟还没结婚,更没孩子,她闲着也是闲着,来带个孩子怎么了?”
最终,宝妈把自己工资的一半给亲妈,让亲妈来帮忙带孩子一年,之后孩子上幼儿园后,他们夫妻就可以自己带了。
看了这位宝妈的经历,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奶奶带娃是天经地义的,外婆带娃就要给予经济回报呢?
大概有以下两点原因吧。
01
“养儿防老”思想的深刻影响
虽然当下的社会宣传“生儿生女”都一样,但是,对于老一辈父母来说,刻入骨子里的“养儿防老”思想没有那么容易被破除掉。
正因为老一辈父母的这种思想,让他们愿意为儿子儿媳和孙辈付出;也是因为这种思想,现代的一些儿媳才敢有恃无恐地说出:“你不帮我带孩子,老了以后也别指望我给你养老”的话。
而和“养儿防老”相对应的便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老一辈父母思想里认定儿子才能养老,根本就不会过多指望女儿,也就不愿意为女儿付出。
父母信奉“养儿防老”,从小就会给女儿灌输“女孩赔钱货”等思想,养出来的女儿存在感都不高,内心都有对父母的愧疚感,所以,她们不会轻易让父母出力,更不会让父母出钱,哪怕万不得已让父母帮忙带个孩子,也会尽最大能力给予经济补偿。
当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自然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也就不会懂得那些有兄弟的女孩,长大后在请父母帮忙这件事上的考量。
02
“传宗接代”执念的义务绑架
“这是我们家的孙子,奶奶带孙子,本来就是应该的……”这是很多奶奶的心声吧。
在老一辈父母的传统认知里,孙子/女是家族姓氏和血脉的承载,而自己照顾孙子/女就是守护家族的血脉,是分内、且意义深远的事情。
其实,不仅仅是老一辈的人,就连现在年轻人也会有这样的思想。
听过一位宝妈对宝爸这样说:“孩子跟你姓,你妈带孩子不是应该的吗?孩子又不跟我姓,凭什么要我妈来带,要带也行,你打算给我妈多少钱啊?”
虽然现在社会看似男女平等了,但是在婚姻这件事上,绝大多数年轻人还是遵循的“男婚女嫁”的习俗,女孩是嫁到男方家里的,生了孩子也是跟男方姓,孩子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女,是外公外婆的外孙子/女,一个“外”字,不仅是字面上多了距离,更是亲情间有了鸿沟。
当然,独生子女家庭另当别论,不管是称呼上如何,但外公外婆对孙辈的爱,都是一样的;有的家庭为了在称呼上也更进一步,将“外公外婆”也称为“爷爷奶奶”。
写在最后:
“奶奶带娃天经地义” 、 “外婆带娃给钱补偿”,这两种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碰撞的产物。
但随着人们学识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无论是奶奶还是外婆,带娃都不是义务,而是基于亲情的无私奉献。
其实,真正健康的隔代育儿关系,不应被“义务” 绑架,也不应仅靠 “金钱” 维系。
不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他们对于(外)孙辈的付出,都应得到尊重、感激与合理回报可以是一句真诚的“谢谢”,一份贴心的礼物,还可以是必要的经济补偿。
—END—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