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还记得以前吃火锅的排场不?海底捞门口排着长队,服务员端着零食递着热毛巾;巴奴毛肚一上桌,那叫一个 “高端大气上档次”。可现在再看火锅圈,简直是 “惨不忍睹”—— 海底捞客单价从 103 元砍到 97.5 元,楠火锅把人均打到 70 元,巴奴更是连着两次降价,从 150 元掉到 138 元,活脱脱把 “高端火锅” 卖成了 “平价快餐”。可就算这么卷,业绩还是一塌糊涂:海底捞营收利润翻台率全下滑,股价只剩高点的五分之一;凑凑一年关 73 家店,呷哺呷哺关了 138 家,股价跌到港币八毛钱,快成 “仙股” 里的 “特困户”;楠火锅更离谱,今年前 5 个月关 57 家,单店日营业额最低 1800 元,这哪是开火锅店?简直是开 “慈善食堂”!
曾经的火锅行业,那可是中国餐饮界的 “顶流”。不管是朋友聚会、家庭聚餐,还是情侣约会,喊一句 “吃火锅去” 准没错。那时候的火锅店,只要味道不差,基本都能赚得盆满钵满。海底捞靠着 “变态服务” 火遍全国,巴奴用 “毛肚火锅” 打出高端牌,呷哺呷哺凭着 “小火锅” 精准拿捏单人消费市场,就连后起之秀楠火锅,也靠着 “老重庆风味” 圈了一波粉。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风向就变了,曾经的 “香饽饽” 居然成了 “烫手山芋”。
先说说这 “价格战”,简直卷到没朋友。以前吃顿海底捞,人均一百多觉得值,毕竟服务摆在那儿;现在客单价降了快 6 块,可消费者还是不买账。为啥?因为大家发现,降价的同时,“服务” 也在悄悄缩水。以前服务员主动帮你剥虾、下菜,现在喊半天才能凑过来个人;以前等位时零食水果随便吃,现在种类少得可怜。有网友吐槽:“海底捞这是把‘降价’当‘减配理由’了?花 97.5 元,吃的是‘缩水版服务’,还不如去吃人均 70 的楠火锅!” 可楠火锅也不好过,人均 70 元看似便宜,可单店日营业额 1800 元,除去房租、水电、食材成本,估计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这就好比 “你降我也降,最后大家一起喝西北风”。
再看关店潮,更是触目惊心。呷哺呷哺一年关 138 家店,平均三天就关一家,这速度比 “割韭菜” 还快。有曾经的呷哺员工爆料:“很多门店生意差到一天卖不出几单,早上开门到晚上关门,店里冷冷清清的,与其硬撑,不如关店止损。” 凑凑作为呷哺旗下的高端品牌,也没能逃过一劫,一年关 73 家店,曾经的 “网红火锅” 如今成了 “关店专业户”。更惨的是呷哺呷哺的股价,跌到港币八毛钱,买一手都用不了多少钱,被网友调侃:“这股价,还不如菜市场一斤猪肉贵,买股票不如买肉吃!”
那火锅行业到底为啥会走到这一步?说白了,就是 “盲目扩张 + 同质化严重”。前几年火锅行业火的时候,不管有没有经验,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你开一家火锅店,我就开两家;你卖毛肚,我也卖毛肚;你搞服务,我也搞服务。到最后,市场上的火锅店长得都差不多,味道也大同小异,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了。而且很多品牌为了扩张,疯狂开店,不管选址好不好、运营能力行不行,先把店开起来再说。结果就是,门店越来越多,客流却没跟上,最后只能靠降价吸引顾客,陷入 “降价 — 利润下滑 — 服务减配 — 顾客流失” 的恶性循环。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 “钱包紧了”。以前大家消费大方,吃顿火锅几百块不心疼;现在大家更注重性价比,宁愿在家煮火锅,也不想花冤枉钱去外面吃。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家庭自制火锅的食材销量同比增长了 30%,这背后,正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而火锅店还没反应过来,依旧想着靠 “高端”“网红” 标签吸引顾客,结果自然是 “费力不讨好”。
更讽刺的是,有些火锅品牌一边喊着 “难”,一边还在搞 “花里胡哨” 的营销。今天推出个 “网红甜品”,明天搞个 “跨界联名”,可就是不在 “味道” 和 “性价比” 上下功夫。就像巴奴,明明客单价降了,可还是有人吐槽 “毛肚没以前新鲜了”“分量少了”。消费者又不是傻子,光靠营销噱头,能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曾经的火锅行业,是中国餐饮的 “骄傲”,如今却陷入 “大逃杀” 的困境。其实不是火锅不好吃了,也不是消费者不爱吃了,而是行业自己 “作” 的。如果品牌们还不醒悟,继续盲目扩张、同质化竞争、忽视消费者需求,那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