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人中,能有多少人晚年还能健全走路?少坐多站的人,告诉实话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咱们这一辈子啊,能自己稳稳当当地走路,真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本事。年轻那会儿,腿脚利索觉得是天经地义,谁想过有一天走路会需要拄拐、扶墙,甚至离不开轮椅,连下床都费劲呢?

尤其是到了晚年,这“能不能自己走”的差别,就特别明显了。

你看有些老人,照样能上下楼、出门买菜、跳广场舞,走起路来腰杆笔直,脚下生风;

可也有些老人,很早就感觉体力不济,走两步就累,平地上都容易摔跤,坐卧不方便,连上厕所都得靠人帮忙。

先不说大道理,看看实际情况。

有调查显示,咱们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里头,真正到了80多岁还能完全不靠别人、自己独立行走的,比例不算太高。

换句话说啊,一万个老人里,晚年还能靠自个儿两条腿走路的,大概不到一半。

剩下的呢,有的是走得慢、走不远,有的是走不稳、容易跌倒,还有的干脆就动不了了,只能躺着或者靠轮椅代步。

这走不动路啊,生活质量肯定是大打折扣。

出不了门,买不了菜,想去哪儿都得求人帮忙,独立性一下子就没了。

更麻烦的是,它往往不是单独来的,容易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像骨头变脆、肌肉萎缩、长褥疮,甚至心情低落、脑子反应变慢,都可能跟着一起来。

有人觉得不就是腿脚不好嘛,其实这常常是身体整体状态走下坡路的一个明显信号。

那问题来了,为啥现在老年人里头“走不动”的越来越多?

说白了,原因并不复杂:坐的时间太长,站和走的时间太短。

这些年,“久坐”好像成了不少老人退休生活的常态,日子慢下来后,很多人的日常就是“坐一会儿、吃顿饭、躺一躺”,一天里头真正站起来活动的时间,可能连一个小时都凑不够。

咱们得明白,久坐不动对老人的危害,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研究跟踪了十年发现,那些每天坐着超过7个小时的老人,比起每天坐不到4小时的,出现走路能力下降、肌肉萎缩甚至骨折的风险,要高出不少。

这还是排除了其他健康问题干扰的结果,可见光是“坐久了”,本身就是在悄悄伤害身体。

反过来看,多站站、多动动的好处就特别明显。

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每天累计站够两个小时以上的老人,腿上的肌肉更结实,平衡感更好,走路也更稳当。

而那些每天站和走加起来超过三小时的老人,走路速度比同龄人快不少,这可不光是快慢的问题,说明他们的行动能力保持得更好。

所以啊,“少坐多站多动”,越来越被专家们看作是帮老人延缓身体功能衰退的一个实用办法。

尤其对年纪大、做不了剧烈运动的人来说,站起来活动活动,屋里走走,做点家务,这些简单、安全、容易做到的小动作,反而是维持身体活力的好方法。

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在慢慢“走不动”的路上。

其实身体会给我们一些早期信号,得多留心。

比如走路明显比以前慢了,爬楼梯费劲,下楼梯腿发软,站久了腿打颤,或者蹲下去再站起来感觉特别吃力。

这些情况要是悄悄出现了,很可能就是肌肉在悄悄流失的信号了。

说到肌肉流失,也就是常说的“肌少症”,它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特别是腿上的肌肉,慢慢减少、力量下降。

这可不光是让你走不动,还会影响新陈代谢、血糖控制,连关节的支撑都受影响。

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里头,有一定比例的人有这个问题,到了80岁以上,这个比例更高。

也就是说,年纪越大,肌肉不足的问题就越普遍。

而且啊,长期不动、老坐着,不光掉肌肉,还会让身体的平衡感和反应速度也跟着变差。

这样一来,摔跤就更容易发生了。

老人摔一跤,那可不像年轻人拍拍灰就能起来。

统计显示,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跌倒,其中超过一半是在家里发生的。

跌倒之后,髋部骨折、头部受伤、长期躺床的风险都不小,恢复起来时间长,后果也严重。

更麻烦的是,一旦摔过跤,很多老人心里害怕,就更不敢动了。

结果越不动身体越僵,越僵就越走不动,很容易陷入一个“不敢动、更走不动”的恶性循环。

所以说,老人要想晚年还能自由自在地走路,不靠吃药,不靠设备,关键靠两点:肌肉和习惯。

想保持走路的能力,核心就是两个简单的动作:多站起来,多走起来。

别小看站一会儿、走几步,这些活动强度不大,但如果能坚持每天累计站一站、走个一两个小时,就能有效减缓肌肉流失的速度。

当然,这事儿也得讲点方法。

不是说干站着就行,或者随便乱走。

建议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点“功能性活动”,比如:

另外啊,营养也得跟上。

光动不补,效果也打折扣。

老人想保持肌肉力量,走路有劲,必须吃够蛋白质。大概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到1.2克蛋白质。

就算牙口不太好,也要尽量多吃点豆腐、鸡蛋、牛奶、鱼肉、瘦肉这些好消化的高蛋白食物。

像维生素D、钙、镁这些营养素也不能缺,它们对维持肌肉功能和骨头强度都很重要,别让腿有劲了,骨头却撑不住。

还有一点别忘了,心肺功能是能走远路的基础。

很多人以为只要腿好就能走,其实一走就喘、心跳得厉害,也走不远。

心肺功能弱了,走路就会觉得特别累,出门也不敢走远。

这时候可以做点温和的提升心肺的小练习,比如慢走、慢慢骑自行车(室内健身车也行)、做做深呼吸、扩扩胸,这些都简单安全,关键是要每天坚持做一点。

说到底,人老了还能自己稳稳当当地走路,不是靠运气,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如果从中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减少久坐,多站站走走,吃得好睡得香,偶尔活动活动筋骨,那到了八九十岁还能走得稳、走得远,完全是有希望的。

反过来,要是早早地就窝在沙发里不爱动,腿脚不锻炼,营养也不讲究,那走不动路,恐怕就是迟早的事了。

简单说,晚年能不能迈开腿,自由行走,不在别人怎么说,关键看自己平时怎么对待这双腿。

现在多站一会儿,少坐一会儿,也许几十年后,就是咱们还能自己出门买菜、享受生活的最大底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董宁.老人养生掌握应四个黄金时段[J].家庭医学,202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养生   晚年   人中   实话   老人   肌肉   身体   会儿   小时   腿脚   功能   简单   平衡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