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关键时刻,日本突然出手,暗中捅了中国一刀

上个月,中美两国的贸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在这关键时刻,日本对着中国射出了一支暗箭。他们果然没安好心。这支暗箭的名字叫做半导体材料。

日本选择在2025年4月中国EUV光刻胶即将突破的前夕出手,妄图阻碍了中国先进制程的升级进程。日本此次制裁的时间点选得十分“巧妙”,而且,其针对保质期仅6个月的光刻胶,禁止企业囤货缓冲,使得生产线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再加上对纯度高达99.999%氟化氢的控制,就算中国找到替代材料,良品率也会大幅下降,难以逾越这道技术壁垒。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限制,既避开了像美国制裁那样强烈的政治对抗,又凭借技术优势构建起了坚固的防线。

不同于美国直接将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的大张旗鼓,日本以“出口合规管理”这一颇具迷惑性的名义,把光刻胶、高纯氟化氢等23种半导体材料纳入管制,企图在中美科技战中“分一杯羹”。这场看似平静的材料管制,实则是“杀人不见血”的精准绞杀。

日本如此行事,背后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日本半导体材料的全球份额从1988年的50%一路下滑到如今的13%,企业利润也受到影响。日本希望借断供迫使全球重新签订技术标准协议,重新夺回定价权,重振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霸权地位。此外,日本还想把在光刻胶、氟化氢等材料上的绝对控制权,转化为地缘政治的“技术杠杆”,将材料供应和地缘政治站队挂钩,就像美国利用ASML光刻机施压一样,以此来重塑全球半导体权力格局。

然而,日本的制裁并没影响到中国,反倒是日本自己出了大问题。制裁一开始,长三角的晶圆厂首周就有8亿美元订单延期,全球芯片价格也跟着上涨15%~20%。从长远来看,这反而促使全球供应链发生变革,原本的“单极垄断”格局开始向“多中心网络”转变,韩国、新加坡等地的企业加速扩张材料产能,而日本企业则面临每年80亿美元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很明显,我国藏了一些“手段”就是为了对付日本人的“暗箭”。在技术替代方面,我国的ArF光刻胶通过验证,KrF产品良率达到93.7%,实现了28nm制程自主;新疆开发出99.93%纯度石英矿,打通了全链条。

在战略反制上,中国凭借控制全球80%中重稀土产能的优势,掐住了日本混动车和美军F-35战机的制造命脉。

同时,国家大基金三期投入3440亿元,推动光刻胶国产化率提升,构建起“研发-量产-商用”的正向循环,一旦循环完成将有效降低产业成本。

直到这时候日本才发现一个严重问题,之前中美贸易战中,日本还能活着,没有死,不是因为自己的实力超过了中美,而是中美两国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主要对手身上,基本上没有关注日本。现在日本对着中国背后捅刀子的行为,成功引来了中国的注意,最后被中国轻松按死,导致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

日本此次半导体制裁,不过是旧技术霸权体系的垂死挣扎。材料垄断遇到稀土反制,专利壁垒碰上创新技术,唯一的结果就是被撞个粉身碎骨。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迎来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在应对制裁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证明,技术封锁不仅无法阻挡自主创新的脚步,反而会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动力。

消息来源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日实施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事答记者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5-04-03 22:48

日本出口管制,中国半体逆袭之路!——人民日报2025.5.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财经   日本   中国   出手   贸易战   光刻   氟化氢   全球   中美   材料   暗箭   管制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