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位置那叫一个关键,西边靠着巴蜀,还把控着两湖地区。从魏晋那时候起,它就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地,“两湖熟、天下足”说的就是这儿,在长江中游那可是有着极高战略价值的地儿。
不过,荆州这地儿地势不太好,比较裨湿,洪涝灾害那是经常发生。在这将近2700年里,又是天灾又是人祸,城市可没少遭罪,一会儿兴一会儿废,位置还变来变去。到现在,在现荆州市西北8公里范围内,留下了纪南城、郢城两座遗址,还有江陵一座古城。这三座城址随着时代变化,从北到南慢慢朝着现在的长江靠近。而且啊,这三座城址兴衰的史料特别清楚,建造的时代也连续,考古成果还丰富,这就给研究洪患灾变打下了好基础。
长江出了三峡,江面一下子变宽,水流也变慢了,好多泥沙就在枝江以下的江段沉积下来,把两岸都给淤高了,形成了一个大概500米宽的“自然堤”。这“自然堤”一形成,河床就跟着升高,然后“自然堤”又被淤得更高,就这么没完没了地循环。就这样,300多公里长的荆江河段在2000多年里整体抬升了10多米,成了空中悬河。唐宋以后,四川盆地大开发,带来的泥沙更多,这进程就更快了,荆州的水灾也越来越频繁。唐朝的时候,长江平均每18年发一次水灾,到明朝就变成6年一次,清朝更厉害,荆江大堤溃口186次,平均2.5年就一次。每次大堤一溃,不光荆州1.5万平方公里受影响,连带着近5万平方公里的江汉平原也跟着遭殃。虽说历史上荆州涝灾也不少,但和这种“灭顶”的洪灾比起来,还是差远了,所以咱就重点研究洪灾,顺便也看看涝灾。
这越来越厉害的环境灾变,可给荆州古城址群出了个大难题。不过,它也给咱研究古代人怎么应对洪患灾变,还有启发现在城市怎么制定水患应灾策略提供了好例子。就算现在水环境控制得还不错,咱也得居安思危,把它的经验和教训都学学。
荆州古城址群是由纪南城遗址、郢城遗址和江陵古城组成的。有学者说在现在江陵古城的西北丘陵可能还有个嵠峨城,但没公开发表的资料证明。纪南城是楚文王熊赀在公元前689年从丹阳迁都过来的,当了411年的楚都,从1965年开始,已经局部考古发掘了10次。郢城是秦白起攻陷纪南城废都以后设立的南郡郡治和江陵县邑,面积大概只有纪南城的八分之一,从1964年开始,整体或者局部考古发掘了6次。江陵古城是后来郡邑所在的地方,城垣形态挺完整,从1987年开始,局部考古发掘了5次。
这将近60年的考古,把三座城的城墙、城门、水门、河道这些遗存信息都揭示出来了,还对各城址的建设时代、功能分区和水系格局有了基础判断。我就根据这些考古成果,说说对它们城水关系的看法。
先说内外水系连通。这三座城址都有水门,能让城里城外的水系连起来。纪南城南北各有一个水门,估计东垣龙会河那儿也有水门。郢城南北城墙都有水门,南水门附近还发现了一个连通城内外的水涵。江陵古城在清乾隆五十三年万城堤溃口,城被冲垮水淹之前,有个水津门,后来修复城垣的时候给封上了。纪南城和江陵古城的内河水系顺着城里低的地方弯弯曲曲的,看着挺自然。郢城的水系就比较直,是配合着城址布局人工挖的。城里城外水系连起来,对航运肯定有好处。从历史记载看,江陵古城的公安门在清朝有物流码头,1949年以前,从古城码头出发的船能顺着杨水,经过江汉平原腹地,进入长江或者汉江。南宋郝穴淤口之前,江陵古城的水运能直接到长江。纪南城想和长江连通,从春秋楚庄王时候令尹孙叔敖在城北大概15公里引漳水到长江的典故就能看出来。郢城呢,南边和江陵古城共用太晖港,北边和纪南城共用长湖,水运可方便了。这些都让不同时代的城有了更大更广的水运辐射能力。
再说说井水不犯河水。江陵古城里现在还有不少古井,纪南城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500多口古井(郢城没全面勘察,情况不太清楚),这说明水井是荆州古城址群居民生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也说明城里的河流水运和饮用水供给是两套不一样的系统。从纪南城出土好多陶质井圈,而且工艺挺成熟,能看出来当时水井建造有标准化、规模化,甚至产业化的趋势。纪南城大型建筑遗址里还有水井在屋里,像30号宫殿屋里就有5处水井,这说明建筑功能多了,用水服务也得跟上。纪南城和郢城的古井都有6米深,好多水井因为被现在地下水浸了,没法挖到底,这也说明当时地下水位,甚至间接说明当时长江水位比现在低多了。
然后是防洪防御一体。江陵古城、郢城、纪南城这三座城址的城墙高度或者残高不一样,现在看分别是9.0米、4.9米、5.8米。城墙能防军事攻击,这大家都知道,下面我就以江陵古城为例说说它的防洪功能。江陵古城城门道两边都有槽口、洞窝,能放防水闸板临时挡水,水洞在洪汛来的时候也有封堵的办法。纪南城和郢城水门道两边有好多立柱,估计也能装防汛闸板。洪水来的时候,高高的城墙还有城里的陵阜就是居民避灾的好地方,像1935年长江发大水,居民都跑到江陵古城高高的城墙上避灾。所以,荆州古城址群的防洪防御功能是合在一起的。
最后说说攀江附陵演进。荆州古城址群随着时代变化,靠着陵阜慢慢往长江靠近。纪南城和江陵古城都是靠着陵阜建的,纪南城有凤凰台,江陵古城有“节节向东攀升”的东南高阜。郢城虽然没明显丘陵支撑,但城池用地比周边高一点。楚纪南城和我国古代早期城市,像洛邑、殷墟、盘龙城这些一样,离大江大河比较远,这说明早期城址对水又敬畏又谦让,自然驾驭能力不太够。后来南移的郢城,从规模、等级还有应灾的毛病,都能看出先秦对楚的政治限制。江陵古城选址可有讲究了,这里的陵阜高地以前是江边洲渚,春秋时候就是楚国官船地和楚成王行宫“渚宫”所在。城北河谷淤高变窄以后,这儿自然就成了替代郢城“上流重镇”的好地方。所以,荆州古城址群往南靠江附陵,是人和自然长期较劲、抗争,甚至还有政治博弈的结果。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