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灭元之后,针对遗留下的数十万蒙古女子,处理方式十分高明

新朝建立后,如何管理前朝的子民?元朝的办法是,将各民族分为三六九等,其中汉人为最低一等,为了防止汉人叛乱,元朝甚至明文规定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

然而,当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起大明王朝的时候,却没有用相同的方式对待留在京城的数十万蒙古人。

朱元璋不仅善待蒙古人,还允许蒙古女子与汉族男子通婚,哪怕对于蠢蠢欲动妄图复国的蒙古贵族,朱元璋也给予他们厚待。

朱元璋性情果决,哪怕对于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都毫不留情,可偏偏对于元朝留下的“烂摊子”,朱元璋却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温和?与元朝对汉人的政策相比,朱元璋对蒙古人的举措又有何高明之处呢?

1. 元朝对汉人的残酷统治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的建立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很多朋友可能会以为元朝的第一个皇帝是成吉思汗,但其实元朝建立时,成吉思汗已经去世,元朝的开国皇帝其实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

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五位大汗,其在位期间,忽必烈一直作为蒙哥汗的左膀右臂跟随在侧,尽管表面上忽必烈十分尊敬大哥,但他却在暗中培育着自己的势力。

当时,忽必烈负责处理漠南汉地的军民事务,虽然他精通汉文化,也了解汉人的习俗,但终归不是汉人,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并不得心应手。

为了能够做出成绩,给自己未来的大业铺路,忽必烈开始招揽人才,尤其是汉人中的能人异士,忽必烈不仅重用他们,还在他们的影响下使用儒家思想治理自己统治的区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也正是靠着这些贤才的帮助,蒙哥汗意外去世后,在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过程中,忽必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在开平城即位。

然而,重用汉人的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元朝后却彻底转变了对汉人的态度。

尽管登基为帝后的忽必烈对汉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一沿用,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省制,但对于在自己统治之下的汉人,忽必烈却没有丝毫的留情。

忽必烈将全国各民族的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及西夏人)、汉人(原金国统治下的汉族及契丹、女真等族)和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族)。

因为等级制度,汉人少有能无法进入朝廷做官的,即使通过科举制成功入朝,也无法成为高级官员。

元朝虽然会举行科举考试,但实际上,汉人的考试难度和蒙古人、色目人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要求低,但是录取比例高,蒙古人和色目人考取进士后,也会优先于汉人安排官职。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汉人要上交的赋税更多,负担的劳动也更重,汉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更低,歧视汉人甚至明确写明在官方发布的政策上,比如汉人不能私藏武器,也不能夜间行走等。

尽管忽必烈对汉文化有所推崇和学习,但是他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蒙古旧俗,以至于元朝对汉文化总体来说是打压和限制的,毕竟比起汉文化,他们更希望蒙古文化能够成为主旋律,以此维护统治。

但是汉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他们的打压起了反效果,不仅没有让汉人受到蒙古文化的浸润,还让汉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文学一类,出现了关汉卿等戏曲作家,众多元曲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朝对汉人的种种压迫终究引发了汉人的反抗,农民起义军频出,直到朱元璋的出现,才结束了这场混战,重新建立了汉人统治的王朝——明朝。

2. 朱元璋的民族融合政策

当朱元璋率领着大明的军队攻进元朝都城大都的时候,他发现,元朝皇帝逃离京城时竟然将足足有数十万人之多的女眷留在了城内。

这么一个“烂摊子”丢给了朱元璋,让向来杀伐决断的朱元璋都有些头疼了。

作为汉人帝王,朱元璋不可能像蒙古人做一样的事情,更何况,朱元璋深知,元朝之所以区区百年就走到强弩之末的地步,就是因为其对汉人的压迫。

因此,朱元璋要想出一个既能够处理好这数十万人,又能够不随意杀戮,在史书上也不留下残暴的名声的办法。

种种考虑之下,朱元璋召集众臣属一起讨论具体的措施,核心方针唯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善待这些蒙古女子。

这下一直跟着朱元璋打仗的将士们就不同意了,他们当初之所以选择跟着起义,主要是因为难以忍受元朝的统治。

作为汉人,他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他们自己都或多或少的遭受过蒙古人的伤害,好不容易推翻了元朝,还有这么一大群蒙古人能够供他们泄愤,现在却说要他们抛弃仇恨,想办法善待蒙古人,简直难以接受。

朱元璋当然知道将士们心中的愤恨,可这么多的蒙古人,如果全部杀掉,一时间杀不完不说,还会引发无法预测的反抗,到时候,蒙古人与汉人的恩怨就永生永世无法平息了。

要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排除异己是最低等的做法,更何况,百姓们刚刚经历战事,如今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却在这时候大行杀戮,社会秩序也会陷入混乱。

一番利弊分析下来,朱元璋总算是劝服了众人,可要怎样才能让汉人和蒙古人化干戈为玉帛,让蒙古人能够妥善地在汉人社会上安顿下来呢?

朱元璋仅用四个字就完成了这个任务,那就是民族融合。

蒙古人在元朝社会长期生活着,对蒙古的文化和习俗有充足的民族认同感,那么,如果要让他们融入汉人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提供工作、住所和伴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只要蒙古人对他们在汉人社会的家有了归属感,他们对明朝自然也就有了归属感,对中华民族,也有了认同感。

以民族融合为主基调,朱元璋下令清点大都城内的蒙古女子,将她们的姓名、年龄、身份和技能登记在册。

这些蒙古女子中,有的是元朝皇帝的妃嫔或者元朝官员的女眷,有的是元朝的宫女,有的则是普通的元朝平民。

她们的身份不同,所掌握的技能也就不同。

像蒙古贵族出身的女子就被派去边疆,与游牧部落建立联系,使其归顺大明,边疆局势也因此越发稳定。

至于那些平民女子或者宫女,按照技能划分,她们被分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岗位,比如,擅长织造的就进入织造局的蒙古工坊工作,擅长医术的进入太医院工作等等。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下令允许蒙古女子与汉人男子通婚,随着一个个蒙汉家庭的建立,这些蒙古女子对民族的认同感也越发强烈。

3. 温和政策背后的考量

随着民族融合政策的一步步施行,社会秩序逐渐稳定,蒙古人与汉人的关系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剑拔弩张了,朱元璋之后的进一步措施也暴露了他对蒙古人施恩的温和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

当初,得知大明军队即将攻打都城时,元朝的元顺帝陷入了无限的恐慌之中

和当年的宋末帝赵昺一样,生死存亡的时刻,元顺帝想到了曾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屈辱,他不愿意重复那样的历史,于是,他选择了逃跑。

临走前,元顺帝带了大量的金银细软,为了行动便利,他只带走了皇子们和部分妃子、以及亲信大臣,选在明军兵临城下前的一个夜里离开了。

此后的多年里,元顺帝乃至他的子孙一直在试图匡复元朝,但始终没能成功。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在尝试瓦解跟随元顺帝逃回草原的蒙古贵族势力,他不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蒙古各方势力,还给出了优待礼待的承诺。

虽然这些蒙古贵族对汉人王朝有所猜疑和畏惧,但他们多年未曾在草原生活,种种的不适应早就让他们怀念起了在中原地区生活的时光了。

朱元璋抓住了他们的这种情绪,提出十分诱人的条件,他表示,但凡是愿意归降大明的蒙古贵族,均赐予官职,还允许他们保留原来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这样一来,这些蒙古贵族也就没了顾虑,有不少人都主动归降,成为了明朝的座下宾。

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让民族融合得更加彻底,朱元璋还潜移默化地废除了蒙古的旧俗,让蒙古人融入汉人的习俗,过汉人的节日,吃汉人的特色食物。

不得不说,朱元璋还是十分有先见之明的。

因为只要让蒙古人建立起中华民族的观念,将自己融入中华民族的范围内,未来无论怎样打仗,国家政权如何更替,在所有人眼里,这都算是“内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不管建立什么王朝,都是中华民族的继承者,这也是中国这么多民族能够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

#万能生活指南##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蒙古   成吉思汗   色目人   大明   女子   王朝   蒙古人   元朝   汉人   民族   方式   历史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