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茶颜悦色因一款联名手帐本被指“抄袭”再度引发舆论关注, “废画三千”“麦麦子”和“有没有梦游”等博主在小红书发帖称,茶颜悦色抄袭其作品,茶颜悦色紧急道歉,并下架了相关产品。
这并非茶颜悦色首次陷入联名争议,早在7月,茶颜悦色就因为零食包装设计抄袭引发热议。事实上,从联名玩偶到跨界周边,茶饮品牌的“造梗”频率越来越高,但收效却愈发边际递减。
一个本质上卖饮品的行业,为何要不断在周边、跨界上“找存在感”?背后是茶饮行业激烈的竞争与资本裹挟下的焦虑。
当联名成为获取注意力的捷径,它在报表上究竟创造了什么?在增速放缓、价格战与上市潮并行的当下,行业未来的超额收益,会来自更猛烈的营销,还是来自更克制的现金流管理与更长线的资产建设?
资本驱动下的茶饮行业
过去五年,茶饮赛道成为投资机构的“宠儿”。从奈雪的茶、蜜雪冰城成功赴港上市,到喜茶、沪上阿姨等品牌频获融资,资本的持续注入推动了行业快速扩张,其投资逻辑十分简单且粗暴,茶饮作为高频消费品,具备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社交属性,极易形成品牌心智与复购。
然而,这一逻辑在落地时遭遇了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大概资本市场给予茶饮过高的估值溢价,导致茶饮品牌在后续发展中不断“内卷”,最终陷入“烧钱换增长”的恶性循环。
以奈雪的茶为例,在上市初期市值曾突破300亿港元,但受制于门店扩张成本、供应链投入与营销开支,长期难以扭转亏损。截至8月27日收盘,其市值约25.75亿港元,不足巅峰时期的1/10。
茶颜悦色、喜茶虽然尚未上市,但同样背负着投资机构对回报的期待。
几乎所有茶饮品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重资产与轻资产的博弈。在直营模式下,门店租金、人力和原料供应链成本高企;轻资产的加盟模式则带来管理与品质的不确定性。茶饮企业难以找到平衡点,资本对规模化与效率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压力。
多家机构的口径显示,现制茶饮仍在增长,但进入“降速换挡”的后周期。
红餐产业研究院披露,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约1757亿元,同比增长8.2%,明显低于前几年的双位数增速;对2025年的共识预期也在向低速区间滑落。而美团×CCFA此前测算,行业从2023年的1498亿元有望在2025年触达约2015亿元,但边际放慢已经成为共识。
换言之,赛道不再靠“只要开店就增长”的粗放逻辑驱动,增量正转向份额之争和效率之争。
归根到底,资本需要讲一个“增长”的故事,茶饮行业的资本逻辑是一场“不停奔跑”的游戏,一旦停下,估值支撑就会失效。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茶饮品牌的频繁联名并非单纯的市场创意,而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品牌溢价是幻象,还是救命稻草?
当我们将目光重新投回联名,就会发现,联名已经遍地开花。大量茶饮品牌与动漫、手帐、影视IP合作,本质上是通过借势流量来降低获客成本。在传统广告边际效应递减的当下,联名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营销方式,联名的直接产出是注意力,不是利润。
在联名赛道之中,瑞幸×茅台的酱香拿铁是现象级样本,其首日销量542万杯、销售额破1亿元,证明“强强IP×弱替代品类”的溢出效应,但后续类似尝试的边际热度明显降低,说明“爆款机制”难以批量复制。
对财务报表而言,联名的会计归类大多是费用化(营销费、物料费、授权使用费),对利润表的侵蚀是当期实时的,而对资产负债表的“品牌资产”并不会在账面资本化呈现。若只是“社交货币+限时盲盒”,大多对应一次性的GMV脉冲,难以形成长期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这也是茶颜悦色、喜茶等品牌所面临的边际困境,从喜茶的“周边玩偶”,到茶颜悦色的“手帐本”,这些产品大多处于“赚吆喝不赚钱”的状态,它们更像是金融资本眼中的“市值故事”包装,而非真正的盈利点。
当行业增速换挡时,联名更像“短久期的注意力债务”,先借未来的心智来换当期的声量,之后必须以更高频的花样与更高额的费用续命。资本乐于看到联名带来的短期热度,因为这能反映在品牌声量和估值溢价中。但从长期来看,联名无法解决盈利模型的根本问题。
而当品牌过度依赖“跨界造势”,也会带来反面影响,即稀释品牌的核心定位。一旦踩到知识产权或合规红线,不仅损耗品牌资产,亦会带来不可预测的法律与舆情成本,进一步抬高资金成本。
近期茶颜悦色手帐本争议与公开致歉,恰是这一风险的即时投射。
奶茶企业是“新餐饮”还是“准互联网”?
如果从金融投资视角看,茶饮赛道之所以长期受到资本追捧,核心在于其具备“新消费”与“互联网”双重叙事。
从铺天盖地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到“奶茶自由”,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买单,茶饮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咖啡、酒精,成为社交场景的“标配”。
同时,茶饮品牌通过线上渠道触达用户,数字化供应链、会员体系、大数据选址,使得茶饮企业具备一定的可复制性,资本将其类比为“可规模化的快消品”。
然而,问题在于奶茶既不是完全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饮料公司。它既要承担餐饮业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又要满足资本对互联网式“高速增长”的期待。
这种“双重身份”最终导致行业陷入高开支、高估值、低盈利的矛盾中。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这意味着茶饮行业或许并非长期价值赛道,而是阶段性的资本热点。资本的态度转冷,意味着行业必须用更扎实的盈利能力和更稳定的现金流来说话。
茶饮行业净利率偏低,是公开的事实。以喜茶为例,此前公开发布的加盟信息显示其门店饮品理论毛利率为60%,实际上,扣除门店租金、人力成本、经营损耗、活动折扣率之后,实际利润率不会太高。据招商证券2019新式茶饮报告显示,成熟的头部新式茶饮门店净利率在10%-15%。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茶饮品牌已经进入资本“挤泡沫”阶段。热钱追逐下的高估值已逐步冷却,机构不再为短期流量买单,而更关注护城河与盈利模型,资本市场的关注点正在从“讲故事”转向“看报表”。单店盈利模型、供应链议价能力、数字化管理效率将成为投资人核心考量。
在资本预期下,中小品牌将面临大规模洗牌。投资机构更倾向于推动并购整合,形成头部集中度提升的格局。过去依靠“联名狂欢”制造流量与估值的模式,正在被资本市场冷静审视。未来,只有在产品力、供应链、健康趋势、国际化战略等方面构建长期护城河的企业,才能获得资本的长期青睐。
新茶饮“新”在哪里?
茶颜悦色的“手帐本抄袭风波”,并不仅仅是一次营销失误,而是茶饮行业资本困境的缩影。在资本的裹挟下,行业被迫讲述越来越多的“新故事”,但真正的商业逻辑却日益空心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奶茶行业的风险在于它既缺乏互联网的高毛利率,又难以像传统快消品那样稳定。短期内,行业仍将有话题、有热度,但长期价值需谨慎评估。
茶饮行业最终能走向何处,答案或许并不在“联名”,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找到兼顾消费者、资本和自身盈利的平衡点。
文: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周微
来源: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