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有货就好,价格根本不用谈。” 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的一句话,道破了当前存储市场的疯狂。11 月以来,内存、硬盘价格迎来 “史诗级暴涨”,深圳华强北商户直言 “一天一价、有价无货”,京东、新蛋等电商平台上,热门内存条三个月价格翻倍,部分产品涨幅甚至超越黄金,成为意外的 “理财产品”。这波涨价绝非短期波动,而是 AI 需求爆发与产业结构失衡叠加的必然结果,其影响已从产业链上游蔓延至终端消费市场。

存储市场的狂热,首先体现在价格的断崖式上涨。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末,DRAM 内存颗粒合约价同比涨幅高达 171%,远超同期黄金涨幅。终端市场更显夸张:华强北市场上,三星 16G DDR4 内存条从 9 月的 200 元涨至 410-420 元,国产品牌同规格产品价格翻倍至 460 元;闪迪 1TB SSD 零售价达 588 元,较三个月前上涨超八成,2TB 版本更是 “一物难求”,部分门店仅存样品需调货才能成交。移动存储产品也未能幸免,1TB 移动硬盘价格上涨三分之一,128G U 盘涨至 72 元。这种 “全民抢存储” 的景象,源于 HBM、DRAM、NAND 三大核心元件的同时紧缺,形成了史无前例的结构性缺口,有厂商预测 2026 年缺口将扩大至 200%。

本轮涨价的核心驱动力,是 AI 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与以往由消费电子需求主导的周期不同,此次短缺源于 AI 推理算力的 “吞噬式需求”。微软、谷歌等云端厂商纷纷加码 AI 推理,带动 HBM 高带宽内存需求激增。由于 HBM 生产需占用三倍于 DDR5 的晶圆产能,三星、SK 海力士等巨头纷纷将产能向高端产品倾斜,直接挤压了 DDR4 等成熟制程的供给空间。即便并非 AI 核心需求的 DDR4,也因设备升级刚需出现订单暴增。强势如苹果,也在全力争取 2026 年的产能分配,却未必能拿到足额订单。更关键的是,AI 需求已从高端训练向企业端、消费端扩散,苟嘉章明确表示 “AI 短期内不会形成泡沫”,持续的需求强度将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正逐步显现,终端市场首当其冲。在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原本已普及的 128GB 手机存储,因成本高企开始退回 64GB 入门配置,消费电子 “降配求生” 成为无奈选择。机械硬盘市场同样紧张,全球 95% 的数据仍依赖 HDD 存储,但厂商转为 “依订单生产” 模式,高容量 HDD 交期已超一年,中国大陆市场的激增需求更让缺口雪上加霜。对产业链而言,有人欢喜有人愁:江波龙第三季度净利润暴增 1994.42%,佰维存储实现从亏损到单季盈利 2.56 亿元的 V 型反转,模组厂和渠道商凭借备货策略赚得盆满钵满;但下游中小电子厂商却陷入 “买不到、买不起” 的困境,部分企业因存储成本上涨被迫调整生产计划。

展望未来,存储市场的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苟嘉章预测,2026 年 DRAM 与 NAND 将呈现全年性短缺,威刚董事长陈立白更是直言第四季度将开启 DRAM 新一轮大牛市。业内普遍认为,涨价态势将持续至 2026 年一季度并维持高位,2027 年可能因三星、SK 海力士新厂投产出现缓解迹象,但重复下单等市场行为可能延缓转折。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若非刚需可暂缓存储设备升级;而企业端则需提前布局产能锁定,应对这场由 AI 引发的长期供需重构。这场存储涨价潮,本质上是数字经济转型过程中,新兴需求与传统产能之间的一次剧烈碰撞,其影响或将重塑全球电子产业的竞争格局。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