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俩餐饮事儿刷了屏,一个是西贝搞大降价,全国门店员工都围着旧菜单贴新价签,新菜牌据说都来不及印,还喊着“全线菜品最高降40%”。
本来以为评论区得是“冲啊薅羊毛”,结果全是吐槽;另一个是路边摊的鸡排哥李俊永,没华丽门店没铺天广告,就一个小摊,反倒成了好多人心里的“白月光”。
这俩事儿放一块儿,特能说明现在大家吃饭的心思,今天就聊聊这个,本来想西贝这降价力度,怎么也得圈波粉,但后来发现,网友比我清醒多了。
有人说“炒鸡蛋从43降到33,还是高估我钱包了”,还有人调侃“黄米凉糕就降3块,西贝这是割肉还是修脚啊”。
我看到这些吐槽也没觉得意外,你想啊,西贝以前给人的印象就是“贵”,一盘普通炒鸡蛋都能卖43,这价在大家心里扎了根。
现在降10块,33的定价还是比别家西北菜高不少,对比下来,自然没人觉得“划算”,就像你一直觉得某件T恤卖200,突然降到160,你还是会想“160买件T恤也不便宜”,不是降得少,是以前的价把大家的期待值拉太高了。
西贝的“降价牌”,为啥没打动消费者?更关键的是,西贝之前还出过不少让大家不放心的事儿,比如有网友说去吃他家的羊肉臊子面,吃着像预制菜加热的,可宣传里又说“三代传承现做”,这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让大家对“西贝的价值”打了问号。
这次降价,好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实惠来了”,而是“是不是卖不动了才降价”,信任这东西很怪,一旦有了裂缝,再想靠“降价”补回来就难了。
你总不能指望大家忘了以前“价高质不匹配”的体验,单靠一个降价通知就重新买账吧?
跟西贝这“热闹却不讨喜”的场面比,鸡排哥的火就显得特别“接地气”。
我刷到过他的视频,一个小小的炸鸡排摊,他忙得手不停,却能准确叫出熟客的名字,还能记住人家的口味。
有个熟客下班晚了,他会顺口问一句“今天又加班啦?多给你撒点料,补补”,就这两句话,比多少广告都管用。
现在大家吃饭哪儿还只图填饱肚子,更想图个“舒服”,这种被记住、被关心的感觉,比便宜几块钱更让人愿意回头。
鸡排哥的“小心思”,为啥比西贝的“大降价”管用?鸡排哥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没跟消费者玩“套路”。
他不扯“我这鸡排多正宗、多传承”,就踏踏实实炸鸡排,跟客人唠唠家常,你买的是一块鸡排,却顺带收获了十分钟的轻松,这种“情绪价值”,是西贝花大价钱做营销都没做到的。
西贝总在说“品牌理念”“高端体验”,可消费者进店感受不到这种“高端”对应的真诚,反而觉得自己只是个“消费数据”。
就像你去一家店,服务员一口一个“亲”,却连你要的少辣都记不住,这种“客气”还不如鸡排哥一句实在的“加班辛苦了”让人暖心。
其实这俩事儿放一块儿,就能看明白现在的“悦己经济”到底是啥样,大家不是非要买最便宜的,是要买“觉得值”的;不是非要追求大品牌,是要选“懂自己”的。
我身边有个同事,每天早上都绕路去公司楼下的早餐摊买包子,就因为老板能记住她“要两个肉包不加葱”。
她说“不用每次都重复,老板就知道我要啥,这种踏实感,比吃多贵的早餐都舒服”,西贝这次降价,更像一次“紧急自救”,却没摸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餐饮行业想留住客人,降价只是最表层的办法。
真正该做的,是像鸡排哥那样,俯下身子听听大家的想法,比如“这菜到底值不值这个价”“能不能吃得更放心”“能不能让人觉得亲切点”。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才是能留住客人的关键,西贝和鸡排哥的反差,不是“大品牌”和“小摊贩”的差距,是“算计”和“真诚”的区别。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拎得清”,你把他们当朋友,他们才愿意常来;你只想着靠降价拉客流,哪怕降得再多,也留不住人心。
毕竟谁不想在吃饭的时候,既能吃好,又能舒心呢?这大概就是现在餐饮行业最该明白的道理。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