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石家庄(57):行唐升仙桥(第三批省保,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升仙桥南路与西街交叉口)
在石家庄行唐县城的车水马龙之下,藏着一座改写中国桥梁史的千年奇观。这座被掩埋的北宋石桥,不仅藏着"仙人飞升"的未解之谜,更以早于赵州桥的建造年代和神秘题刻震惊考古界。当你的指尖触碰到镇水兽的刹那,仿佛能听到千年工匠的凿石声穿越时空而来……
站在升仙桥南路与西街的十字路口,任谁都难以想象脚下竟埋藏着北宋元祐五年的建筑奇迹。清康熙《行唐县新志》中"五代时有仙飞升于此"的记载,为这座石桥蒙上神秘面纱。不同于传统石桥的"镇水""祈福"功能,升仙桥的命名直接指向超自然现象,这在中国现存古桥中堪称孤例。
透过残存的栏板望柱,依稀可见当年飞升场景的想象空间:或是道骨仙风的老者在此羽化登仙,又或是炼丹修士在此得道。这种将建筑功能与神话传说深度融合的文化现象,让升仙桥成为研究北宋民间信仰的活化石。
关于升仙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至今。相传五代时期,有一位名叫杨戬的大孝子,他每天背着病重的母亲趟水过河去看病。有一天,鲁班爷路过此地,被杨戬的孝心所感动,于是趁着天黑没人,一夜之间造了这座石桥。后来,杨戬得道成仙,在桥上拜谢鲁班爷的相助之恩后踩着祥云上天。人们便将此桥命名为“升仙桥”,以纪念这段美丽的传说。
这个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它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孝道的崇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当我们站在升仙桥上,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感动。
当测量数据与赵州桥高度吻合时,专家们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升仙桥主拱南侧保留着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桥工匠名录题刻——"元祐五年六月十五日记"。这个比赵州桥明间题记(公元605年)晚485年的纪年,却意外揭开桥梁史的重要一页。
细究其营造技艺更令人惊叹:超前的小拱设计:四个跨径2.45米的小拱,较赵州桥多出两个,形成独特的"四肩承重"体系。精密的分券工艺:主拱20道纵联拱券与小拱18道券石,每块石材误差不超过3毫米。镇水兽密码:拱顶兽首造型融合契丹与汉文化特征,见证北宋边境的多元文明交融。残存的券面浮雕中,卷云纹与忍冬纹交替出现,这种融合佛教元素的装饰手法,暗示着当年行唐作为边关重镇的独特地位。
资料照片
沿着残存不足半米的桥洞躬身前行,指尖能触碰到北宋元祐年间题刻的冰凉。那些深陷淤泥的"赵寅、赵海、刘倩"等工匠姓名,在青石上刻画出中国最早桥梁工程队的组织架构。十二人名单中赵姓占据七席,揭示出北宋"匠户制度"下家族承袭的营造传统。
现场实测数据显示,现存可见部分仅为原始结构的1/3。被掩埋的桥身中,可能还藏着更多未解之谜:主拱下方是否留有"斩龙剑"?桥基中是否暗藏北斗七星阵?这些悬念让升仙桥成为考古界的"薛定谔之桥"。
升仙桥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行唐县的历史变迁。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升仙桥也曾面临被垃圾包围、护城河内生活污水对桥体腐蚀等严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对升仙桥进行过多次修缮加固,但由于种种原因,升仙桥的保护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如今,升仙桥的大部分已被掩埋,桥洞残存矢高不足半米,桥面上部仅南侧残存部分栏板望柱。尽管如此,升仙桥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探访。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升仙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希望这座千年古桥能够重新焕发光彩。
当现代沥青逐渐吞噬最后几块栏板,这座见证契丹铁骑与北宋文明的石桥正在与我们告别。那些深埋地下的20道主拱券,是否还封印着未解的营造智慧?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前来探访者的目光中。
参考资料:
清康熙十九年《行唐县新志》刻本
升仙桥南侧元祐五年题刻实物
河北省文物局1955年修缮档案
中国建筑学会《宋代石拱桥营造技艺研究》
【本页文字是“寻迹/巡游华夏”原创作品并经AI模型校对。全网著作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搬运。图片来自网络。本页全部内容均为非盈利,意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等。本文实地探访数据截至2023年9月,桥体保存状况请以最新文物公报为准】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