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的一个深夜,台北陷入沉睡,大街小巷一片寂静。
然而,S 妈的手机屏幕却在黑暗中突兀亮起。
她的手颤抖着,向白冰冰发出一条信息:“心里像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实在撑不下去了……”
短短几分钟后,白冰冰回复道:“想哭就哭吧,咱们心里都清楚这种滋味。”
这绝非普通的深夜闲聊。
白冰冰,在 27 年前遭遇女儿白晓燕被绑架最终离世的巨大打击,这么多年来,她逐渐摸索出与伤痛共处的方式。
而 S 妈,自 2025 年 2 月大 S 病逝后,每晚都在床上辗转反侧。
她的社交账号频繁在凌晨三点更新动态,成了宣泄情绪的窗口。这两位妈妈,虽处于不同时间,却经历着同样的丧女之痛。
她们的对话,揭开了失去亲人后那种撕心裂肺痛苦的真实模样,根本不存在 “时间能治愈一切” 这般简单的说法,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伤口一次次被无情撕开的剧痛。
在她们深夜的交谈中,S 妈提及一个细节:具俊晔几乎每日都前往埋葬大 S 的金宝山陵园。
曾经因 “光头宠妻” 形象引发诸多争议的具俊晔,如今却成了默默守墓之人。
有人看到,他常常独自在墓前伫立数小时,背影尽显沧桑,如同一位年迈的老人。
陵园工作人员透露,大 S 的纪念雕像设计,具俊晔也参与其中,甚至打算长期定居台湾。
他这种近乎自我折磨的执着,与当年白冰冰为了能再次 “生回” 女儿,连续做 16 次试管婴儿,挨了 3200 针的偏执如出一辙。
心理学专家指出,丧亲之人常常会通过重复性的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具俊晔每日扫墓,白冰冰拼命做试管婴儿,本质上都是在失控的命运面前,试图寻回一丝掌控感。
白冰冰安慰 S 妈,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令台湾社会至今回想起来都痛心不已的往事。
1997 年,白晓燕被绑架,当时 131 家媒体动用直升机直播警察追捕过程,报纸头版还刊登白晓燕断指的血腥特写。
正是这些报道,致使绑匪七次变更交易地点,最终残忍虐杀并抛尸 17 岁的白晓燕。
当年,白冰冰被记者团团围住,崩溃痛哭着哀求 “放过我们孤儿寡母” 的画面,与如今 S 妈社交账号下被质疑 “蹭流量”“消费逝者” 的声音,形成了荒诞的对照。
27 年过去,如今的自媒体为了流量,拿 “大 S 墓地造价”“具俊晔憔悴近照” 等话题吸引眼球,看来我们依旧没有学会如何尊重悲剧。
当年白晓燕的案件推动出台了《新闻伦理公约》,但在短视频时代,又面临新的挑战。
白冰冰安慰 S 妈的话语,饱含着她用血泪换来的生活智慧。
女儿离世后,她连续 7 年做了 16 次试管婴儿,肚皮布满针孔,最终因卵巢衰竭无奈放弃。
经历如此惨烈的自我救赎后,她领悟到:“把自己的伤口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愈合。”
如今,她将自己的豪宅改造成儿童之家,收养了 23 个孩子,还创立基金会,致力于规范绑架案的报道。
她将自身痛苦转化为对社会有益之事,这种转变或许能给 S 妈带来启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丧亲者参与公益活动,能够重新找寻生命的意义。正如白冰冰所说:“晓燕的死不能毫无价值。”
这两位明星妈妈的故事,揭示了三个社会问题。
从白晓燕的案件到如今一些顶流突然离世,部分自媒体依旧把悲剧当作获取流量的手段,S 妈社交账号下那些恶意揣测便是最好的证明。
具俊晔守墓、白冰冰执着做试管婴儿、S 妈深夜崩溃,这些都是他们面对创伤的真实反应,然而舆论却总想给他们的悲痛套上 “得体” 的模式。
台湾媒体统计显示,台湾失去孩子的家庭,离婚率超过 60%。像白冰冰和 S 妈这样跨越时空相互扶持,也反映出专业心理援助的匮乏。
白冰冰对 S 妈说的那句 “我自己都哭 20 年了”,道尽了失去亲人那种难以排解的痛苦。
但她投身公益的经历也证明,这种痛苦可以转化为保护他人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明星的悲剧时,或许不应总是怀着猎奇心态去窥探,而应更多思考如何从制度层面关怀那些失去亲人的群体,比如完善心理援助体系,通过立法规范悲剧报道的尺度。
就如同金宝山陵园里缓缓绽放的樱花,有些生命的消逝,是为了提醒生者:所有的苦难,都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