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已经举行过四轮会谈,但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的结果,却寥寥无几,距离最近一次的马德里会谈,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原以为特朗普提出要在亚太峰会上,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一次非正式会面,会让中美贸易战划上句号,不想在此之前,美国就打破马德里会谈达成的默契,按耐不住对中国下手。
2025年9月的马德里会谈曾为中美贸易战带来短暂的缓和曙光,双方虽未达成实质性协议,却通过深入磋商形成了"维持现状"的默契。
然而这份脆弱的平衡很快被美国单方面打破,其商务部迅速祭出《出口管理条例》"50%规则"的穿透性制裁,将原本针对23家中国企业的限制蔓延至数千家关联实体,理由牵强地指向"防止技术扩散"。
紧接着,美方又以"国家安全"为幌子,宣布对中国船舶征收所谓"港口特别服务费",经中方测算,此举将直接导致中国对美航运成本攀升12%-15%。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霸凌行径,不仅让中美经贸关系再度滑向冰点,更暴露出特朗普政府远超"贸易逆差"诉求的图谋。
就在局势剑拔弩张之际,高盛集团于10月14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引发广泛关注。经济学家迪安竹指出,中美贸易战最可能的结果是延长之前达成的关税休战协议,甚至走向无限期冻结关税升级的状态。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双方核心利益的现实考量——2018-2020年的贸易战已经用事实证明,双方关税每提升10个百分点,全球GDP便会遭受0.3%的损失,若重回三位数关税时代,中美直接经济损失或将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更关键的是,当前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遏制与反制已形成僵局,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出口限制与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战略管控,这些结构性矛盾短期内根本无法调和,在无法承受全面脱钩代价的前提下,"冻结现状"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无奈选择。
美国财长贝森特随后表态"不会立即对中国加征新关税",也从侧面印证了高盛预测的合理性,特朗普此前叫嚣的"100%关税"威胁俨然呈现出"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态势。
深入剖析便会发现,美国掀起新一轮贸易战升级,实则是一场"一箭双雕"的战略布局。
从全球范围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从未局限于中国,而是"一律平等"地抡向所有盟友,2025年8月对台湾输美商品加征20%关税,税率高于日韩的15%;9月又对欧盟汽车征收15%关税,迫使欧洲在半导体供应链问题上让步。
这种无差别的敲诈行为,本质上是为了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关税同盟"体系,而中国则被刻意塑造成"杀鸡儆猴"的典型。
特朗普政府多次在私下场合暗示"不听话就会成为下一个中国",这种威逼利诱的策略已初见成效,2025年上半年美国从欧盟、日本的进口额分别下降8%和12%,而从墨西哥、越南的进口却激增23%,完美契合其"友岸外包"的战略构想。
与此同时,贸易战升级也是特朗普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重要手段。当前美国经济正深陷"滞胀"泥潭,2025年第二季度GDP增速仅0.5%,通胀率却攀升至3.5%,铁锈地带选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对华强硬"言论,从威胁加征超高关税到"教唆"菲律宾在南海制造事端,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将民众注意力从国内经济困境转移到外部冲突上。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加速将贸易战与地缘政治捆绑,10月菲律宾非法闯入中国渚碧礁的挑衅行动背后,便有着明显的美国操纵痕迹,这种"代理人战争"模式既能避免中美直接对抗,又能持续消耗中国战略资源,可谓用心险恶。
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中方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打出一套精准高效的反制组合拳。
在资源管控层面,2025年4月中国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直接击中美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软肋"——数据显示美国8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短期内根本无法建立替代供应链。
在贸易反制领域,中方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对美在华企业采取对等限制措施,10月宣布对美船舶加征15%关税,与美方的"港口特别服务费"形成有效对冲。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中国通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构建"朋友圈",不仅与东盟签署《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框架协议,更在RCEP框架下持续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占外贸总值的16.6%,东盟连续8年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种多元开放的贸易格局为应对单边主义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当前态势看,高盛预测的"永久冻结休战期"并非没有实现路径。双方可能在即将召开的APEC峰会上达成阶段性共识,将现有关税税率维持至2027年,并建立常态化的"关税审议机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出现新动向,10月双方在世界银行框架下就非洲基建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为构建"非对抗性竞争"规则提供了有益尝试。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国放弃"全面遏制"的霸权思维,停止在科技封锁、地缘挑衅等领域的小动作。
回望2018年以来的贸易博弈历程,关税武器的边际效应正在持续递减,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中,约70%最终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已引发美国国内工商界的强烈不满。
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公开呼吁重启中美谈判,认为持续的贸易摩擦只会让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局势如何演变,保持战略定力、加快产业升级始终是破局之道——在半导体自主化、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的突破,才是应对外部风险的根本保障;
而深化多边合作、维护全球化秩序,则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必然选择。
特朗普政府若继续沉迷于"美国优先"的旧思维,执意挥舞关税大棒,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
这场贸易战的终极结局,或许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而是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定义大国竞争的规则,而所谓的"冻结休战期",不过是这个漫长博弈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驿站。
参考资料:
研究报告显示,关税政策对美国消费者影响日渐凸显——人民日报
特朗普关税由谁买单?高盛最新分析:美国消费者将负担超五成成本——财联社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