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科技媒体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张其峰正在研发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号称配备人造子宫,能全流程复刻人类十月怀胎到分娩的过程,预计一年内推出,售价不超过10万元。这则听起来像科幻片的消息,正撕开技术与伦理的一道大口子。
张其峰在访谈中提到研发初衷是“满足不想结婚却想有孩子的需求”,并强调核心的孕育箱技术已“比较成熟”。所谓的“机器人妈妈”,其实是将模拟子宫环境的孕育箱装进仿人机器人体内,通过温控、营养液供给等系统,让受精卵在人造子宫内发育,最终完成分娩。这和传统试管婴儿不同——前者仍需母体着床,而后者试图完全脱离人体,让机器成为“代孕载体”。
但业内专家泼了冷水。北京某生殖中心主任直言:“人类胚胎发育需要300多种激素精准调控,目前人造子宫最多能支持动物胚胎短期发育,比如小羊在体外存活28天,但人类胎儿的神经发育、免疫建立等,机器根本模拟不了。”更关键的是伦理红线:全球多数国家禁止代孕,而机器人“代孕”是否属于法律灰色地带?孩子出生后,父母与机器的关系如何界定?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
社会层面的争议更激烈。有人觉得这是对女性生育痛苦的解放,尤其对因疾病无法生育的家庭是希望;但更多人担忧,这会让生育彻底沦为“商品交易”——10万元买个孩子,机器成了“生育工具”,亲情被技术剥离得只剩生物学意义。某社会学家指出:“人类生育从来不仅是生理过程,还包含情感联结,机器人‘生娃’可能让家庭伦理体系崩塌。”
张其峰的技术宣称也存疑。所谓“成熟的孕育箱技术”,实际是基于动物实验的初步成果,距离人类临床应用至少有20年差距。有网友调侃:“连人造心脏都没完全普及,人造子宫就能量产了?更像吸引眼球的概念炒作。”
当技术试图替代人类最本能的生育行为,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是解放个体,还是在消解生命的神圣性?或许比“机器人能不能生娃”更重要的是:我们准备好接受这样的“生命”了吗?
(本文内容综合自科技媒体报道、生殖医学专家访谈及社会伦理学研究资料)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