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巨大稀土矿后,挪威十分兴奋,认为能摆脱中国依赖,结果如何

2024年6月,挪威稀土公司发布消息,在奥斯陆西南108公里发现880万吨稀土矿,号称“欧洲最大”,欧洲媒体一片叫好,专家们仿佛集体中了500万:我们可以摆脱中国稀土依赖了!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悄悄把一项稀土新技术推上《自然》子刊,采收率提到95%,电耗减到六成,氨氮排放下降95%。欧洲还在画蓝图,中国已经把图纸换成3D打印。这场“脱钩秀”,刚开场,观众已经知道谁会先下台。

一锹下去,挖出的不是稀土,是技术真空

2024年6月10日,挪威稀土公司宣布:“我们找到了欧洲最大稀土矿,880万吨,就在奥斯陆西南Fen地区!”三年勘探后,他们对外发布评估报告:含17%的钕和镨,关键元素都有。

公司CEO Alf Reistad亲口说:“这是可能影响未来几代人的发现。”消息传出,欧洲各大报纸集体上头。《世界报》说这是“打破中国垄断的关键节点”。

但这话还没落地,现实就追了上来。

首先,Fen矿区虽然“储量可观”,但至今没有获得开采许可证。附近是湖区、湿地和居民区,属于典型环保高敏感地带。2019年,格陵兰岛克瓦讷湾项目因类似原因被叫停至今。挪威矿产局在最新回应中也没给出时间表,只提“评估还在继续”。

其次,项目所需基础设施是零起步。矿区距离港口超过百公里,铁路、公路尚未规划。连最基本的选矿试验线都没搭建。想做稀土产业,不止是有矿,还得有炼、有链、有市。Fen矿区周围连个像样的电力调度中心都没有。

更扎心的,是人。稀土不是铁矿,不能用普通选矿工艺搞定。稀土需要精准浸出、分离、提纯,每个环节都需高技术操作。而挪威目前没有专门的稀土研究机构,也没有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想靠这一矿床撬动欧洲脱钩计划,注定是高估自己。

欧盟倒是有规划。2023年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2030年前,自给10%、内部加工40%、回收25%。可光是“采出10%”这一步,就卡在了“起跑线上没开跑”。瑞典的基吕纳矿2023年发现至今也没动静,和Fen矿形成了“双矿躺平”局面。

而这边,中国2023年稀土产量已达24万吨,占全球总产的68.57%。储量4400万吨,占全球40%。换句话说,挪威的880万吨,还不够中国两年的产量。

喊破嗓子也不顶用,挪威拿着矿图画未来,中国这边早就把实验数据变成商品。

喊了十年“去中国化”,结果还得找中国买

时间拨回2023年1月,瑞典卢奥萨山-基吕纳山公司宣布在铁矿带旁边发现逾100万吨稀土氧化物矿藏。欧洲媒体再次陷入集体高潮,“瑞典、挪威双核驱动”“我们终于有底气和中国说拜拜”。

但问题从来不在谁说话响,而在谁能挖得出,炼得出,卖得出去。

基吕纳稀土矿靠近已有的铁矿系统,基础设施好像比较有谱。可惜这“谱”是给铁矿写的,不适用于稀土。两者分离、冶炼工艺截然不同。瑞典没有稀土精炼厂,也没有磁材制造线,所有计划都停留在“可研报告阶段”。

关键设备怎么办?还得进口。而现在,全球唯一实现稀土冶炼设备完整自供的国家只有中国

欧盟搞产业链,不是不努力。法国和爱沙尼亚各建一条试点线,可连“批量生产”都没摸着门槛。真正的难点,是从矿山到终端产品这一整条链,欧洲没有任何一国能独立完成,拼图没底板,拼到一半必然散架。

更现实的是时间。欧盟希望2030年前本地采出10%,但开发一座稀土矿从探明到投产,少说得12年。格陵兰岛的克瓦讷湾项目2007年发现,2024年还在谈环保评估。Fen矿能在10年内投产?连挪威政府自己都没敢承诺。

而稀土产业不是“矿业问题”,是“全链系统工程”。资源、技术、人才、市场、政策五位一体,一个环节缺了都没戏。欧洲这些年喊得响,投的钱也不少,问题在于:钱花了,链子没搭上。最终结果是——

2023年欧盟使用的稀土,98%还是从中国进口

与其说欧洲在摆脱依赖,不如说欧洲在重新验证一个结论:中国稀土,不是“全球唯一选择”,是“全球唯一可选”。

中国这边:稀土玩的是升级,他们那边还在写PPT

如果说中国早期稀土产业靠的是资源,现在靠的是技术。2023年1月6日,《自然·可持续发展》刊出一篇论文,把中国的新技术直接推上全球头条。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研发出电场提取稀土工艺,采收率达到95%,开采时间缩短70%,电耗降低60%,氨氮排放减少95%。

这组数据放在世界任何一个矿业大会上,都是压轴级技术革新。而这项工艺已在南方多个矿区试点应用。

这个电场提取技术,有多值钱?它不仅解决了传统“铵盐浸出”工艺污染大、效率低的问题,更符合未来全球“低碳、高效、绿色”开采趋势。中国不用等欧盟环保压力推动转型,而是自己先把旧工艺禁了,然后推出更环保的新方法。

2023年,中国全面禁止风化壳型稀土的传统开采方式。这不是“一刀切”,而是有备而来。新技术一上线,老问题直接退场。

欧洲人最怕的不是中国稀土多,是中国稀土不卖;更怕的是,中国不光卖原料,还能卖技术,能建产线,能输出解决方案。2023年起,中国稀土出口策略已悄然转向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矿出口份额下降,而磁材、分离物料、半成品出口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出台了《稀土行业管理条例》,从准入、总量、环保、价格、出口等各环节统一监管,实现“从资源到终端”的一体化管控。谁想和中国谈稀土生意,必须谈全链合作。

对比之下,欧洲连产业链都没补齐,稀土产品还要跨国转运,试问靠什么实现“战略自主”?哪怕今天让他们把Fen矿开出来,下一步怎么办?冶炼?运回中国。加工?找中国技术。销售?中国磁材企业还得接单。

中国不需要再证明自己主导了什么。2023年,中国稀土不仅数量第一、储量第一、链条第一,更是唯一拥有从开采到终端制品全链控制力的国家。所谓“摆脱中国稀土依赖”,根本不是实业问题,是逻辑错位。

因为你用的是稀土,你依赖的是体系,而这个体系的设计者,早就坐在中国实验室里

参考资料:

资源与技术双重掌控下我国稀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新政落地行业将迎重大转折.观研报告.2024-09-26.

挪威、瑞典发现稀土矿对中国影响有限.中国有色网.2023-02-08.

挪威称发现欧洲最大稀土矿 储量高达880万吨.财联社.2024-06-12.

港媒关注:中国新技术实现“前所未有”的稀土生产速度.观察者网.2025-01-1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科技   挪威   稀土   中国   兴奋   发现   欧洲   瑞典   全球   矿区   欧盟   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