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为,方有地位:超常州 追苏州 无锡“县城命”的“破局”之路


网上经常刷到“无锡就是‘县城命’”这样的文章,初看似乎有理——自汉高祖五年建县,无锡长期顶着“县”的帽子,隶属于常州府(或其前身),从未逾越县制。就连江南小调里,也用“小小无锡景呀”勾勒它的模样,仿佛“县城”二字,是刻在它基因里的标签。


这“县城命”,或许与它夹在苏州、常州之间的地理处境有关。雍正年间,它甚至被拆分为无锡、金匮两县,连一处统一的“正经衙门口”都没有,行政上的“委屈”,肉眼可见。但无锡人偏不认这份“命”,他们憋着一股劲,要靠自己的双手,把“小县城”的格局,活成不一样的模样。


晚清的风,吹来了机遇。依托运河的舟楫之利与沪宁铁路的便捷,无锡的米市、布码头、丝市迅速繁荣,荣氏家族等实业家掌舵的面粉、纺织业更是异军突起,近代民族工业在这里扎下深根。经济的齿轮飞速转动,无锡的实力悄然蜕变:它的经济规模全面超越当时的府城武进,甚至在某些领域直追苏州,成了全国闻名的经济重镇。此时的它,行政上仍是个“县”,但经济实力早已冲破了“县城”的桎梏,形成了“经济超前、行政滞后”的独特景象。


真正的“破局”,始于实力积累后的厚积薄发。1927年,无锡县一度直属江苏省;1933年,以无锡县为治所的“无锡区”成立,下辖包括吴县(苏州)、武进(常州)在内的8个县——这是它首次在行政管辖上超越传统县城,虽是初步尝试,却已是历史性的“翻身”。1949年无锡解放后,析县城设县级无锡市,成为苏南行政公署驻地,正式脱离“县”的建制;1953年,江苏省恢复建制,无锡直接升格为省辖市(地级市),成为省内继南京之后第二个地级市,比苏州、常州都早了一步。


这份“地位”,从来不是凭空得来。解放初期,无锡的经济规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GDP达2.53亿元,超过武汉、重庆、广州,是我国制药、纺织、机械工业的重要中心。即便后来经历起伏,2010年它仍能重返全国GDP前十城市行列。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无锡的故事,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它曾困于“县城”的标签,却从未被标签定义。靠着实业兴邦的韧劲,靠着不甘平庸的闯劲,它从“小小无锡景”走到“全国经济重镇”,从“县级建制”跃升至“省辖地级市”,用实力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这一路,没有侥幸,只有“不认命、靠实干”的坚定——这,才是无锡最动人的“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常州   无锡   苏州   县城   地位   经济   行政   江苏省   重镇   实力   标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