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一张饭桌,坐着五个人,谁也没多说话,李克农看了几眼菜单,心里就咯噔一下。
他意识到,毛主席身边,可能混进了特务,是谁?怎么混进去的?为什么没人察觉?
1947年,桂林,电台爆了,不是普通的爆炸,是国民党的一座秘密监听电台,炸成了废墟。
爆炸太干净,机器、文件全没了。像是怕人查,提前做的清理。
李克农接手这个案子,立刻叫上了几位老搭档。
他直觉不对——桂林,靠近解放区边缘,偏了点,却能直接监听到我方电台。
要是能长期运作,至少得有一套高频设备,可炸后,电台内部一块硬盘都没剩。
侦查不到两天,李克农盯上了“监听记录”。
一封拦截下来的电报里,赫然记录着周总理的行踪路线、车牌号,甚至他爱用的密码术语。
电文内容,准确得吓人,这种东西,只能从核心圈子里流出去。
你说炸台的是谁?像是国民党自炸。
那他们为什么炸?怕泄密,可泄给谁呢?
一连串问号,李克农脑子里像拉响了报警器。
但线索断了,电台没了,人员跑了,直到两年后,一份旧文件被人翻出来,他才意识到,那场爆炸,是另一局的开场。
1949年冬,北京冷得透骨,中央档案室里,管理员小李打了个冷颤,把手里那份“已封存”的绝密文件递给了来调档的人。
没人注意,这已经是这份文件,一个月内第五次被调出来。
而这份文件,两年前就被归入“封存二级机密”,正常情况没人会动。
李克农收到报告:新桥贸易总公司的档案,有异动,他没吭声,自己去调了份副本,越看越心惊。
公司名义是外交物资联络,但从来没出现过真实业务记录。
人员名单也怪:几个人职务重叠、履历空白、活动记录全靠“口头汇报”。
“假的,全是假的。”李克农拍桌,“这是个壳。”
表面上,新桥贸易是对外窗口,实则像个空盒子,里面啥也没有。但偏偏这盒子每次都能掏出大事来。
比如计采南,档案里写她是职员、翻译,配合外交工作,行动轨迹干净得像漂白过。
可就是这个“无缝”的人,被标记成“频繁出入中南海”,还曾代表公司汇款至天津。
一个翻译,调度外汇?还要进出毛主席驻地?
李克农看着她照片发呆,突然想起一次聚餐,计兆祥来过,带着妻子,饭桌上没多说话,可那女人对“新桥”的提法,明显愣了一秒。
就是那一秒,李克农记下了她的眼神——“不是惊讶,是在补救。”
一周后,李克农亲自去了计家,没带人,也没惊动当地公安,只带了两位可靠线人。他进屋后第一句话就是:
“地下室在哪?”,对方还在装傻,李克农已经下去了。
他踩到地砖边角,有轻微空响。撬开砖块,是个能躲一个人的暗间,墙上有钉钩,地面上,一张残破的纸条。
没有具体时间,没有名字,只有一串看似随机的数字,但他知道,这是情报人员的行动密码。
此地能直通香山方向的土路,也就是说,从这个地下室出发,能直接绕开主干道,抵达毛主席居所。
当晚,李克农锁定目标:计兆祥一家,全监控,限期三天。
这不仅仅是“有点问题”,这是渗透到了,毛主席身边的“定点安插”,一个行动不好,香山那头,就可能出事。
1949年12月,香山的雪刚下完,北京还在沉默。
毛主席要出访苏联,消息被控制在极小范围,日程、路线、护卫名单,全密封,李克农也只是提前半天才知道,但有人比他更早知道,还把消息给了敌人。
一封电报从南京拦截下来,发件人代号“0409”,内容简单,却致命。
李克农拿到电文,第一反应不是去查人,而是盯住钱。
大笔外汇,从香港汇入,再转天津,然后莫名其妙到了北京的一家小公司账户里。
公司名:新桥贸易。
收款人:计爱琳。
地址:梁家园东大院甲7号。
这笔钱不小,几万美金,换到当时能买一列军用车厢,更诡异的是,这个“计爱琳”,户籍档案里根本查不到。
李克农亲自带队去了甲7号,敲门,开门的是个姓沈的老人,自称是户主。
屋里住着三名姓计的女性,其中两人是计兆祥的亲属,一个是他侄女,叫计致梅,没有计爱琳。
可李克农看窗台,有人刚抽过烟,地上是高跟鞋脚印,码数小,方向杂乱,厨房里锅盖还热,有人刚走。
这不是普通人家,这是个“缓冲区”,李克农下令封控、监听,两小时后,捕捉到一句:“东西转回天津。”
他意识到,对方在“收网”前抢转情报和资金,不是撤退,是准备暴露前再干一票大的。
,情报组报告,一位出现在银行的“港商女性”,在柜台签字为“计爱琳”,但长相与计采南完全一致。
身份掉包成功,正在资金链末端洗白,李克农不再等,调出杨奇清,命他三小时内查清资金来源、走向和每一笔转账记录。
杨在夜里挨个翻天津银行支行、外汇中心、转账中转处。
凌晨五点,线头对上:那笔钱,从香港一家公司汇出,公司法人名下,竟曾任军统“汉训班”北方站长助理。
整个“新桥贸易”,只是他们在北京的“总枢纽”,李克农冷笑:特务窝,在鼻子底下。
时间很紧,太紧了,李克农带队,连夜清查“新桥”所有登记人员,数据越拉越多,发现公司内部不少人身份对不上。
有人曾是重庆军统情报科副手,有人根本查不到毕业院校。
这些人像被临时粘到一起,一旦任务完成,立刻消失,而任务是什么?是刺探、是破坏,甚至是暗杀。
案子刚查明,新问题又爆出来,香山驻地一间侧屋,扫除小组在检查地板下的储物盒时,发现一颗残缺爆破装置。
结构很旧,却足够致命,藏在最靠近毛主席卧室的那一排屋子里。
人们开始紧张,警卫加强,地毯式搜查开始,就在这时,有人报告,一名尼姑常出入后山,说是来“化缘供香”。
没人注意她,香山接待人员太多了,出家人又被默认为“干净”,但她穿的袈裟是港式裁法,里面还套着一层男式便服。
李克农命人暗中跟踪,尼姑从后山回到一处老宅,一进门换了便装,原来是“新桥”的档案管理员。
她换身份,换角色,但做的事没变——收集路径、记录时间、汇报动线。
至此,特务网络全线暴露:
情报层由计兆祥、计采南夫妻搭建,职务掩护太稳;
传递层靠“新桥贸易”外壳,拉资金、掩身份、调路线;
行动层用极端手段,试图干掉高层目标,甚至炸毁驻地。
李克农不再犹豫,三天内,41人被带走,15人直接定为敌特嫌疑,新桥贸易解散,账户冻结,香山加强防卫,而那个地下室,已被永久封存。
参考资料:
《中国隐蔽战线纪实》 第二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
《李克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