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芦兜粽:裹着芦香的巨无霸粽,在家包出咸香糯
**

在中山,端午吃芦兜粽才叫过节!这粽子和普通粽子不一样,用野生芦兜叶包裹,个头比手掌还大,剥开翠绿的叶子,里面糯米油亮绵密,藏着大块五花肉、咸蛋黄、花生和绿豆,咬一口满是肉香和芦叶的清香,一个就能管饱。中山人包芦兜粽有百年历史,以前水乡多芦兜,当地人就地取材,用它包粽,既带自然香,又能让粽子不粘叶。今天就教大家在家做,步骤虽多但不难,新手跟着学,也能包出咸香入味的芦兜粽。
先说说芦兜粽的 “特别之处”,核心在 “芦兜叶” 和 “馅料足”。芦兜是中山水乡常见的植物,叶子宽大厚实(比普通粽叶大 3 倍),自带清香味,而且纤维粗,包粽时不容易破,还能让粽子吸收叶子的香气。传统芦兜粽是 “咸肉粽”,馅料要够多 —— 五花肉要选带皮的,提前腌入味;咸蛋黄要出油;绿豆和花生要泡软,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够香。以前中山人端午包芦兜粽,不仅自己吃,还会送给亲友,寓意 “团圆美满”,现在芦兜粽不只是端午专属,成了中山人日常爱吃的点心,不少游客来中山,都会带几个回家。
今天教大家做最经典的 “中山咸肉芦兜粽”,重点在 “泡料” 和 “包粽手法”,保证糯米不夹生、馅料够入味。
中山咸肉芦兜粽(4 个粽子,1 个够 2 人吃)
食材准备(料要足,少一样都不香)
- 圆糯米 1000 克(选圆粒的,煮后更绵密,别用长糯米,容易散);
- 新鲜芦兜叶 8 张(选宽大无破洞的,提前泡软,没有的话用 3 张普通粽叶 + 1 张芭蕉叶代替,模拟芦兜香);
- 五花肉 400 克(选肥瘦比例 3:2 的,切成 3 厘米见方的块,别切太小,煮后会缩水);
- 咸蛋黄 8 个(选流油的,提前从冰箱取出回温,别用真空包装的,香味不够);
- 干绿豆 200 克(提前泡软,别用新鲜绿豆,煮后容易烂);
- 干花生 150 克(选红衣花生,提前泡软,别用熟花生,煮后不香);
- 白砂糖 10 克(提鲜中和咸味,别放太多,不然太甜);
- 料酒 15 毫升(去腥味,用米酒更香,没有就用普通料酒);
- 生姜粉 2 克(增香,可选,没有就用 1 片生姜挤出的汁);
- 食用油 15 毫升(让糯米油亮,不粘叶,用花生油更香);
- 大蒸锅 / 高压锅(煮粽子用,高压锅省时间,蒸锅更原汁原味);
制作步骤(分六步,每步都别偷懒)
- 泡料:让食材软嫩,入味快(关键步骤,别泡太短)
- 糯米:放在大盆里,加入足量清水(没过糯米 2 厘米),泡 6 小时(或提前一晚泡,让糯米吸足水分,煮后不夹生;别泡太久,不然糯米会烂);泡好后沥干水分,加入腌糯米料(生抽、食用油、盐),用手抓匀,静置 30 分钟(让糯米入味)。
- 绿豆和花生:分别放在小碗里,加入清水(没过食材 1 厘米),泡 4 小时(别泡太久,不然煮后会烂成泥);泡好后沥干水分备用。
- 芦兜叶:放在大盆里,加入清水(没过叶子),泡 2 小时(让叶子变软,不容易破;如果叶子太硬,用开水烫 1 分钟,别烫太久,不然叶子会烂);泡好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剪掉叶子根部的硬梗(别剪太多,不然叶子会散)。
- 五花肉:用厨房纸吸干表面水分,放进小碗里,加入腌肉料(生抽、老抽、白砂糖、料酒、生姜粉、盐),用手抓匀,静置 2 小时(让肉充分入味,别腌太久,不然太咸)。
- 处理咸蛋黄:让蛋黄出油,更香(别省略这步)
- 咸蛋黄放在碗里,喷一点白酒(可选,去腥味,让蛋黄更出油);
- 蒸锅加水烧开,把碗放进蒸锅,中火蒸 5 分钟(让蛋黄半熟,包的时候不容易碎;别蒸太久,不然蛋黄会硬,不出油);蒸好后取出,放凉备用。
- 包粽:手法要对,粽子才不散(别包太松,煮的时候会漏馅)
- 取 2 张芦兜叶(如果叶子小,用 3 张),叠在一起(正面朝上,叶子的光滑面是正面,粗糙面是反面,反面容易粘糯米),从中间折成漏斗形(漏斗底部要尖,别留缝隙,不然煮的时候会漏米)。
- 先放一勺糯米(约 50 克),铺在漏斗底部,用手轻轻压实(别太用力,不然糯米会烂);再放一块五花肉、1 个咸蛋黄、一勺绿豆、一勺花生,铺在糯米上;最后再放一勺糯米,盖在馅料上,轻轻压实(让馅料被糯米裹住,别露出来)。
- 把芦兜叶的多余部分折过来,盖住糯米和馅料(先折左右两边,再折上面,别留缝隙,不然煮的时候会漏米);用棉线把粽子绑紧(从粽子中间绕几圈,再从两端绕几圈,别绑太松,不然煮的时候会散;也别绑太紧,不然糯米会煮烂);剪去多余的叶子和棉线,一个芦兜粽就包好了(每个粽子约 300-350 克,别包太小,不然没口感)。
- 煮粽:火候要足,时间够长(别煮太短,不然糯米夹生)
- 蒸锅加水(水量要多,没过粽子 2 厘米,别太少,不然煮的时候会干),大火烧开;
- 把包好的粽子放进蒸锅(别叠在一起,不然受热不均,煮不熟),盖上盖子,大火煮 1 小时(让粽子初步熟透);
- 转中小火,继续煮 2 小时(高压锅的话,大火上汽后,转小火煮 40 分钟,别煮太久,不然糯米会烂);
- 煮好后别马上开盖,焖 30 分钟(让粽子吸收水分,更绵密;别焖太久,不然粽子会粘叶)。
- 出锅:小心烫手,别弄散(别用手直接拿)
- 用筷子把粽子从蒸锅里夹出来,放在盘子里(别用手直接拿,太烫);
- 放凉 5 分钟(别放太久,不然粽子会硬),用剪刀剪开棉线,剥开芦兜叶(别用力扯,不然糯米会粘在叶子上),就可以吃了。
品鉴中山芦兜粽:这样吃才够味
刚煮好的芦兜粽,剥开叶子就闻到芦香和肉香。先咬一口糯米,油亮绵密,带着淡淡的芦叶香,不粘牙;再吃到五花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满是酱汁的香味;咸蛋黄流着油,和糯米混在一起,香到舔手指;绿豆和花生软嫩,解腻又增香。最好趁热吃,别放凉了,凉了糯米会硬,口感差;如果一次吃不完,放冰箱冷藏,下次吃的时候用蒸锅热 10 分钟,和刚煮的一样香。
新手必看小技巧(避免翻车,一次成功)
- 泡糯米:一定要泡够 6 小时,不然煮后会夹生;泡好后要沥干水分,再腌料,不然糯米太湿,包的时候会散。
- 包粽手法:漏斗底部别留缝隙,不然会漏米;绑粽子要绑紧,不然煮的时候会散;芦兜叶如果太小,用多张叠在一起,别用破洞的叶子。
- 煮粽时间:一定要煮够 3 小时(高压锅 40 分钟),别煮太短,不然糯米夹生;水量要够,别太少,不然煮干了会糊。
- 五花肉:选肥瘦比例 3:2 的,别太瘦,不然肉柴;腌肉时间别超过 2 小时,不然太咸。
- 芦兜叶:如果买不到,用普通粽叶 + 芭蕉叶代替,芭蕉叶能增加韧性,普通粽叶提供香味,效果差不多。
中山芦兜粽的文化意义:藏着中山人的端午情
中山人端午吃芦兜粽,不只是为了解馋,还藏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前中山水乡多芦兜,当地人用它包粽,既环保又有自然香,慢慢成了端午习俗。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包芦兜粽,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寓意 “团圆美满”;还会送给亲友,表达祝福。现在芦兜粽成了中山的特色美食,不少在外的中山人,端午都会特意回家吃一口芦兜粽,找找家的味道。
在家做中山芦兜粽,虽然要泡料、包粽,步骤多一点,但当你剥开叶子,闻到那股浓郁的芦香和肉香时,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它不只是一道粽子,更是对中山端午文化的传承,是家的味道。如果你喜欢吃料足味浓的粽子,想在家复刻地道的中山味,不妨跟着步骤试试,相信你会爱上这道裹着芦香的巨无霸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