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汤汤,华夏泱泱。黄河奔腾不息,从青藏高原蜿蜒而下,汇纳百川,流过古老而厚重的河南,留下数不尽的故事,孕育了璀璨的黄河文明。
9月18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探寻距今7000~5000年的绚烂文明,近距离感受“古老村落”数千年的文明之光。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展示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标尺”,它展现了仰韶文化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识性遗址。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以“仰韶标尺·文明曙光”为核心,采用矩形建筑体、屋顶与地面齐平的独特形态,构建1800平方米的覆土绿植屋面,使建筑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现场般自然生动,将观赏视野最大限度归还天地景观。
整个场馆以“大河汤汤”为叙事主线,包含序厅“大河汤汤”“大河流域·孕育人类文明社会的摇篮”“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的时代标尺”“文明星火”五大篇章。
步入博物馆序厅,以大河村著名“星空纹”为灵感设计的巨型浮雕,瞬间能将人带入历史长河,让人看到大河村先民观测天文、制陶耕作的场景。
彩陶的纹路,联结千年;骨笛声远,回响文明。泥土深处的器物,讲述着数千年前仰韶先民的智慧。
“这是彩陶双连壶,红衣黑彩,且形制相同的两壶体并列连接,壶身内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外有两只桥形耳分饰左右。根据民族学家考证结果,这个壶是一件礼器。”讲解员刘津岑介绍,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生活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丰富多彩的纹饰,记录下了先民们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与审美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开始探索星空。日月星辰在他们手中幻化为太阳纹、月亮纹、彗星纹等星象图案,出现在一件件绚丽的彩陶上。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大家口中所说的‘星空下的村落’,看到了先民们制造的精美的陶器,陶器上有很多图案和纹饰,很新颖!”香港经济导报网河南频道记者王金洋说。
据了解,大河村遗址的1600余件精品文物、30余处遗址精华齐聚于此,还有跨越旧石器时代至夏商文明的文物珍品——它们从黄土深处走来,在这里重述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密码。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焕沉睡的光彩,采风团的成员们以虔诚之心,静静聆听来自远古的深情回响。
场馆内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与文明脉络,通过三维交互、裸眼3D、场景塑形、Mapping投影等科技手段打破时空壁垒,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年的绚烂文明图景,让史前文明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
轻触屏幕,便能将破碎的陶片虚拟拼接成完整陶器;跟随智能投影设备,即刻“穿越”到仰韶时期的聚落,感受磨制石器、烧制陶器的原始劳作。“仰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这些沉浸式的设计,仿佛让我与古人进行对话。”记者陈思轩感慨道。
郑州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大河村遗址恰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时空坐标。作为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它建立在考古发掘原址之上,通过沉浸式场景复原了先民生活,还创新设计了彩陶绘制、虚拟房基搭建等互动项目,让静态的文物“活”在了现代科技中。
在这里,历史触手可及。在这里,我们与自己的来处重逢。
“何以中国?”答案,就在这奔流不息的黄河里,在彩陶斑斓的纹饰中,闪烁于仰望星空的眼眸里。
(文/图记者 朱东一)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