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块成本卖30,割韭菜的星巴克“兵败”中国市场,为何被瑞幸暴打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星巴克曾是中国年轻人手中最具“格调”的咖啡纸杯。

一杯售价30元、成本不过4元的咖啡,靠着所谓“第三空间”的概念,在中国市场风光了二十多年。

然而短短几年,这个“高贵”的外资品牌却在中国节节败退,眼看门店扩张放缓、收入下滑,连估值也跌得一塌糊涂。

面对瑞幸9块9的平价狂潮,星巴克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开始降价、搞外卖,却难挽颓势。

今天的星巴克,不再是那个引领潮流的国际品牌,而是被时代狠狠教训的“旧王”。

它为什么会败?瑞幸又凭什么能打?

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99年,那时候,中国人还不太习惯喝咖啡,尤其是现磨咖啡。

星巴克选择了“高端定位”,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文化、有品位的“城市会客厅”。从装修到服务,从纸杯到logo,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一种西式生活方式的诱惑。

为了这个“调性”,它牺牲了前九年的利润,全靠国外市场输血维持运转。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星巴克在海外关了600家店,却在中国区域逆势扩张。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费升级的浪潮让星巴克看到了希望。

它开始在更多城市复制“第三空间”的模式,希望用“慢生活”俘获更多中产。

2012年,星巴克开始在云南投资建厂,扶持本地咖啡豆种植,甚至把云南豆推广到国际市场。

这一步,看似是本地化的一种尝试,但其实更多是为了降低成本和供应链稳定,并没有真正打入中国消费者的情感层面。

它依然固守“高端”路线,价格依然不变,服务没有调整,数字化也迟迟未跟上。

真正的变局,出现在2017年。

那一年,瑞幸咖啡横空出世,打着“低价+数字化+自提”的旗号,把咖啡从“身份消费”拉回到“日常消费”。

瑞幸的门店更小,进驻速度飞快,点单全靠手机,几乎没有堂食。它不是要营造一个让你坐半天的空间,而是让你三分钟买好,五分钟喝掉。

更关键的是,它把价格一刀砍到了10元以内。

瑞幸的这一步,不只是价格战,更是消费理念的颠覆。

在年轻人收入不高、就业不稳的现实面前,星巴克30元一杯的“格调”,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而瑞幸的“9块9”,恰恰让他们感觉到,咖啡也可以像奶茶一样,随手来一杯,不必郑重其事。

2018年,瑞幸开出1300家门店,估值飙升至20亿美元。

星巴克表面上不屑,实则开始感受到压力,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瑞幸的低价策略让星巴克根本无力招架。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了瑞幸翻盘的关键节点。

星巴克的大店无法堂食,客流骤减,而瑞幸的小店+自提模式却在“无接触”消费中大放异彩。连很多老年人都开始学着用手机点单,瑞幸的用户群体迅速扩大。而星巴克那种“坐下来慢慢喝”的模式,成了一种“负担”。

2020年4月,瑞幸爆出财务造假,虚增3.1亿美元收入,股价暴跌,被纳斯达克退市。这本应是星巴克的反攻机会,但它并未趁势而上,反而继续沉迷旧有模式。

这段时间里,瑞幸经过重组,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换了一身“轻装上阵”的马甲,以更激进的方式重返战场。

2021年至2024年,星巴克在中国新开了2200家门店,但单店销售额直接腰斩,营收缩水7亿美元。

消费者不再为“第三空间”买单,价格高、体验差、数字化滞后,三重压力让星巴克陷入泥潭。

而此时的瑞幸则一步步狂飙,门店数从1万家飞跃至2.6万家,远远甩开星巴克。

它不仅在一线城市牢牢占据优势,更通过加盟模式下沉至县镇,连乡镇快递站旁都能看到瑞幸的蓝杯子。

瑞幸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价格便宜。

它每月推出新品,与茅台、椰树等国货品牌频繁联名,牢牢抓住中国年轻人的喜好与情绪。

星巴克尝试模仿,推出“专星送”外卖服务,但9元的配送费和缓慢的响应速度,远远比不上瑞幸的高效。它也试图降价,30多款饮品平均降价5元,但在瑞幸9.9元一杯的冲击下,这种“姿态”显得可笑而无力。

2024年5月1日,星巴克迎来最痛的一天。

其股价暴跌近18%,市值蒸发150亿美元。面对越来越强的本地对手,星巴克的“高贵”身份成了一种负担。

民族情绪、消费降级、数字化滞后,几乎所有问题同时爆发。

2025年夏天,星巴克传出消息:寻求出售中国业务,估值已跌至100亿美元。竞购者包括高瓴资本、方源资本,甚至还有瑞幸的大股东。

这个曾引领中国咖啡文化的巨头,最终败在自己最骄傲的“品牌溢价”上。

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交出一份耀眼的成绩单。收入同比增长47%,月活跃用户高达9170万,超过美国咖啡爱好者总数。

它进军纽约,在曼哈顿开设门店,依旧采用手机点单、TikTok营销、价格低于本地品牌20%的策略。

这不再是一个“中国模仿星巴克”的故事,而是一个“中国品牌逆袭全球”的范例。

星巴克的失败,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它不再适合。

它仍然坚守那套“你进来坐坐,我给你文化”的逻辑,却忽视了当下消费者更需要的是“快、准、便宜”。

瑞幸押对了这条路,用高效的数字化系统、精准的市场嗅觉和不断更新的产品策略,完成了对星巴克的全面超越。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星巴克30元一杯的咖啡,不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被年轻人视为“割韭菜”的工具。

而瑞幸9块9的“酱香拿铁”,不仅价格亲民,还打出了“国潮”情怀。

星巴克以为自己输在了价格,实际上,它输掉的是一个时代。

这场咖啡战争的胜负,不仅改变了中国市场的格局,也预示着全球消费模式的重大转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务实,更重体验、更爱国货、更信数字化。

瑞幸的胜利,是本土品牌深刻理解本土现实的结果。

星巴克的失败,是一个外资巨头在变化面前的迟钝与固执。

未来的咖啡市场,将不再是“谁更洋气”,而是“谁更接地气”。

而星巴克,若不能彻底放下身段,恐怕不仅是退出中国的问题,更是会在全球市场面临“瑞幸风暴”的重塑与冲击。

这一场看似小小的咖啡之争,背后却是一场商业文明的更替浪潮。

来源:被瑞幸反超,星巴克慌了吗?

2023-08-11 09:34·商业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美食   韭菜   中国市场   成本   咖啡   中国   模式   品牌   价格   美元   年轻人   收入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