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提醒老年人别随便碰这4样禁忌,伤身又散阳,别忘了告诉家人!


7月20日,入伏第一天,68岁的刘叔顶着烈日回家,汗流浃背。他迫不及待从冰箱端出冰镇西瓜,连吃两大碗。

不到半小时,胃里翻江倒海,头晕目眩,被家人紧急送往社区医院。“这是寒湿伤了脾胃!”医生一句话点醒了他。

其实在三伏天里,老人若稍不留神,养生就变“伤身”。而一些看似解暑的行为,反而暗藏隐患!

一、三伏之“险”:老人为何需格外谨慎?

三伏天的闷热潮湿,对老人而言是三重挑战:

1. 身体散热机能衰退
老年人体内水分占比比年轻人低约10%,汗腺功能减弱。当空气湿度超60%时,汗液难以蒸发,核心体温可能在30分钟内上升1.5℃以上。

此时若再遭遇高温,中暑概率大幅提升。

2. 慢性病波动隐患
临床观察发现,三伏天老年人心脑血管急诊量增加23%。

高温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压波动幅度可达20mmHg,中风概率随之增高;高湿环境还会让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难加重近半。

3. 脾胃虚寒的连锁反应
中医认为,夏季阳气浮于体表,脾胃反而虚寒。

老人消化功能本就衰退,若再贪食寒凉,湿气滞留易引发食欲减退、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守住健康底线:老人三伏天四件禁忌之事

1.烈日下“晒伏”超一刻钟

“晒伏”本是传统习俗,但三伏天紫外线指数常达8以上,裸露皮肤暴晒15分钟即达损伤。

老人皮肤修复能力弱,易加速老年斑生成,头部暴晒还可能引发脑膜血管扩张性头痛。

可以选上午8-9点或下午4-5点柔和阳光,戴宽檐帽护头颈,背部晒10分钟就停。

2. 晨练后衣衫透湿

“夏练三伏”不等于挥汗如雨。每升汗液流失0.5-1克钾元素,老人血钾低于3.5mmol/L时,易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

而打太极或散步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微汗即止,运动后小口喝淡盐水补电解质这样比较好。

3. 洗澡水凉过35℃

冷水刺激使血管瞬时收缩,血压骤升30mmHg,心脏负荷剧增。寒湿从毛孔侵入关节,可能诱发旧伤疼痛。

建议:水温调至42℃,冲洗不超15分钟,浴后喝半杯生姜红糖水驱寒。

4. 每日冷饮超一杯

5℃冰饮入胃需耗能37千卡升温,连续三天可使胃酸分泌减少40%,引发“冰箱胃炎”。中医提醒:“冷饮入口如冰刃,脾胃受创难自愈。”

不过可以在家自制常温酸梅汤,也就是乌梅30克+山楂15克煮水,或含服话梅生津解渴。

三、记得告诉家里老人,这些三伏生存指南

1. 饮食:

主食巧搭配:薏米红豆粥(比例2:1)利湿,拌入山药泥30克健脾胃。

蛋白质优选:鸭肉(性凉)、豆腐(每餐100克)替代牛羊肉,补充优质蛋白。

解暑茶饮:荷叶5克+石斛3克沸水冲泡,化解头重胸闷。

2. 起居:

睡眠节律:晚10点入睡,早6点起床,午休25分钟

室内微环境:空调设定27℃+风扇低速摇头,湿度保持55%-60%。公园纳凉的老人分享:“开空调穿双薄袜,膝盖不疼了。”

通风时机:上午10点前开窗对流20分钟,避免正午热风入室。

3. 科学运动与情绪调节

游泳是优选,但忌野泳。水托着身体,关节没负担,游完神清气爽。

情绪管理同样关键——气温超35℃、日照超12小时时,人体易出现“情绪中暑”,遇事冷处理更明智。

最后说一句

三伏养生不在“避热”,而在“衡热”。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晨阳光初现时静坐10分钟,感受热气从头顶百会穴缓缓注入;傍晚用40℃艾草水泡脚15分钟,引火归元。

这种“外热内温”的平衡之道,才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养生   老年人   禁忌   家人   随便   伏天   老人   脾胃   汗液   情绪   乌梅   冷饮   黄帝内经   烈日   湿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