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3岁排长登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凝重问:是你口出狂言?

1963年10月1日,晨雾尚未散尽,北京长安街两侧的梧桐树梢已挂满露珠。

对于一年一度的国庆佳节,大江南北一片欢腾,天安门广场前更是人声鼎沸。

作为新中国最高领袖的毛主席在处理完手头上繁重的工作后,也动身来到天安门城楼,准备与广大民众一起度过这充满纪念性的日子。

当他迈步走到城楼东侧的观礼台,与这里的人们一一握手之际,却突然蹙起了眉头。

他那凛冽的目光投向不远处的角落,只见一名身着墨绿色军装的年轻人端坐在那里,眼神直视着前方,似乎并没有发现毛主席的到来。

稍加思索片刻后,毛主席穿过人群、径直走了过去。

或许是觉察到有人来到身旁,那名年轻人猛地一抬头,便与毛主席四目相对起来。

“毛……毛主席……”

因为心中太过激动,他有些语无伦次,慌乱起身的时候还磕到了膝盖,疼得龇牙咧嘴。

见对方如此窘迫的模样,毛主席云淡风轻地摆了摆手,紧接着语气凝重地质问道:“你就是一年前、那个口出狂言的排长?”

此言一出,年轻人愣住了,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眼神也变得躲闪起来。

但毕竟面对毛主席的问话,也不能一直保持着沉默,半晌之后只能迟疑着点了点头。

那么,这位年轻的排长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有资格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的呢?

一年前他究竟做了什么事,以至于连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毛主席都说他口出狂言?

原来,此人名叫庞国兴,是解放军第55师163团9连的投弹手和神枪手。

只不过毛主席说错了一点,一年之前他只不过是一名副班长,而排长这个职务是半个月前刚刚任命的。

庞国兴于1940年1月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便受尽了生活的磨难。

在他7岁那年的腊月,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马蹄声踏碎了年关的炊烟,大举入侵陕甘宁边区,甚至肆无忌惮地抓捕壮丁。

他躲在灶台后的暗格里,亲眼看着父亲被那群兵痞殴打一通之后抓走的场景,地上还留下了斑驳血迹。

家里的顶梁柱生死未卜,母亲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结果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视力近乎失明。

就这样,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庞国兴瘦弱的肩膀上,种地、放牛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而到了夜幕降临时,他也不能休息,而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到河里抓鱼,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再赶到集市上售卖、以此换取些微薄的收入。

好在不久之后,解放军部队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新中国成立了,庞国兴才感觉到身上的压力骤减。他不必再为地租而发愁,甚至还得到了进入学堂读书识字的机会。

每当看到解放军队伍经过,民众夹道欢迎的场景时,庞国兴幼小的心灵中便萌生出了一个念头,自己长大后也要参军,成为人人都爱戴的大英雄。

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1959年,刚满19岁的庞国兴通过了招兵考核,被分配到55师新兵连。

在新兵的那几个月时间里,庞国兴每天熄灯前都会独自坐在窗台前,手中拿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有些字甚至变形到让人认不出来。

可庞国兴认得,因为那是自己入伍之前,母亲用炭笔在烟盒上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由于视力极差,母亲只能佝偻着身子,把纸片放在眼前,凭借着脑海中模糊的记忆、和那微弱的光亮,把每一个字写在上面。

庞国兴自然知道,母亲这是希望自己到部队后遵守纪律,做一个有贡献的好士兵。

所以,他将这张烟盒纸缝在了棉衣内衬里,每天都要拿出来看一遍,不忘母亲的谆谆教诲。

可就在庞国兴跟随部队抵达青海,投入到紧张的生产和训练中时,噩耗却从远方传来。

他的母亲去世了,作为家中独子,他是要回家奔丧的。

连长自然也通宵人情,当即批了半个月的假,并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生老病死无法避免,节哀”。

然而,当庞国兴接过那张假条之后,犹豫了片刻却突然给撕得粉碎。

他深吸了一口气,才咬紧牙关一字一顿地说道:“连长,现在任务重,我就……不回去了……”

最终,庞国兴还是没有回家送母亲最后一程。

但鲜有人知的是,那天夜里他并没有按照规定回到帐篷休息,而是独自一人在连队驻地附近的小山坡上、面朝家的方向坐了一夜。

入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庞国兴荣立三等功两次,并因为在开采石棉的任务中表现优异,获得了“生产能手”的称号。

1962年9月20日,印度军队突然向我国边防部队发起袭击,而后又迅速在东段纠集1.6万人,西段纠集5000余人的兵力,对我国领土发起大规模进攻。

西山口,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一处重要关口,两侧地势极为险要。

印军占据此地之后,留下了大量兵力驻守,甚至大肆鼓吹“在西山口的防御线像铜墙铁壁,就算是神兵天降也冲不进来”。

彼时,解放军55师师长王玉坤通过望远镜,看着如天险般的西山口,心中虽然明白这一仗不好打,但还是决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正面强攻必然是吃亏的,只能派一支小队奇袭,凭借出奇制胜。

最终,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号称“尖刀连”的九连身上。

很快他们就制定好了战术,全连主力100人负责在掩体内与敌人正面交手、吸引火力,而另外挑选10余人从侧面摸向敌人阵地,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虽然战术定好了,可究竟派谁负责侧面奇袭呢?

要知道,西山口的敌人足足有数百之众,而且他们还在附近构筑了多个炮兵阵地,冲锋必然凶多吉少。

见众人皆是沉默,庞国兴猛地站起身来,青涩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坚毅。

“连长,让我们班上吧!”

当看到是庞国兴主动请缨,连长虽然感到欣慰,可还是有些不忍。

但既然是保家卫国,肯定是会有流血牺牲的,最终连长点了点头:“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这是命令!”

伴随着一阵猛烈的枪炮声,庞国兴带着十几人的小队匍匐着朝敌军阵地接近。

就当一行人来到半山腰时,却意外与印军的巡逻兵相遇,当即便打响了遭遇战。

侧面响起的枪声很快吸引了周边据点印军的注意,当他们发现竟然有支中国军队摸了上来,也是慌了神,立即调转枪口疯狂射击。

很快,整个战场乱成了一锅粥,而负责在正面吸引敌人火力的九连主力部队见庞国兴几人暴露,并且已经吸引了敌人大量火力,便干脆从正面发起进攻。

其实按照人员兵力来说,印军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只是乱了阵脚后便溃不成军,根本无力抵挡九连主力的攻势,短短两个多小时后便丢盔卸甲逃之夭夭。

而此时,庞国兴却突然从掩体后面冲了出来,紧握着武器追了上去。

“他们想逃到后面的据点去,可不能让他们得逞!”

一旁的战士王世军、冉福林见状,没有丝毫犹豫,也紧跟着庞国兴朝敌人追去。

作为多年的老战友,三人之间的配合默契无比,一人负责投弹拖住敌军、另外两人则架起冲锋枪扫射。

而敌人已如惊弓之鸟,只顾抱头鼠窜、根本无心回击,继续朝着更远处的那个据点逃去。

庞国兴三人自然不肯让他们得逞,就这样敌逃我追,转眼间已是黄昏,而这三位战士孤军深入、已彻底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咱们恐怕是回不去了,既然要干,就干把大的,多杀一个敌人都是赚!”

蜷缩在一处山沟里休息的间隙,庞国兴对王、冉两名战友加油打气。

而他们也笑了起来:“既然跟你冲过来,就没想着生死的事,全看天意吧”。

谈话间,一阵密集的子弹突然射来,三人身子猛地一颤,意识到敌人的机枪手已经发现了自己暂时落脚的地方。

三名战友仅仅对视了一眼,没有只言片语,便立即动身分工。

庞国兴负责狙击、王世军、冉福林则负责火力掩护。

“砰”的一声枪响过后,敌人的机枪手便被打掉,随后三人清除了敌人的其他几个火力点后,便快步朝着山后赶去。

在这里,他们意外发现了印军的一个炮兵阵地,当即举起冲锋枪将留守在这里的敌人全部控制住。

西山口战斗结束之后,被俘虏的印军士兵还垂头丧气地幽怨道:“我们都跑了这么远,你们还是追,那么卖力气干嘛……”

而不久之后,庞国兴也在汇报战斗经过时这样写道:“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因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他荣立“一等功”、并且还获得了战斗英雄的称号。

1963年9月,也就是国庆节前夕,庞国兴正在军区礼堂内反复擦拭着军功章,眼神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之情。

就在这个时候,指导员推门走了过来,手中还拿着份烫金请柬。

“国庆就要到了,军区下发的请柬,你要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喽”。

闻听此言,庞国兴有些难以置信,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战士,竟然能到北京去、甚至还能登上天安门城楼!

而在第二天上午,庞国兴再度接到通知,自己被组织上晋升为排长。

就这样,在10月1日这天,他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略显拘谨地坐在天安门城楼东侧的观礼台上,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

突然间,人群中开始骚动起来,庞国兴好奇地循声望去,却发现竟然是毛主席来到了观礼台,正亲切地与众人一一握手。

这一下,庞国兴更加紧张起来,虽然和煦的秋风吹在脸上,但额头还是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注意到了端坐在角落里的这位年轻人。

虽然穿着统一的墨绿军装,但年轻的面庞上露出一股刚毅,必然不是寻常人。

于是,毛主席径直走了过去,脑海中也细细回忆,最终记起了一年前、也就是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关于“庞国兴英雄连”的一篇报导。

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与报纸上的照片一模一样。

就在毛主席认出对方身份的同时,那年轻人也察觉到有人靠近自己,连忙抬起头来,有些局促地说道:“毛主席……”

看着对方“一杠一星”的少尉肩章,毛主席也得知他在部队里应该是个排长,于是便问道:“你就是一年前、那个口出狂言的排长?”

庞国兴不知该如何回答,迟疑了片刻后,还是点了点头。

谁料毛主席这时突然笑了起来,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颇为欣赏地说道:“战士们要向你学习呦,敢打敢拼才是好同志嘛!”

随后,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接见了庞国兴,对他在西山口战斗中勇追敌寇的壮举表示赞扬。

从北京归来后不久,庞国兴又被升任为第55师163团副团长。

1963年夏天的青海湖畔,庞国兴正在给刚入伍的新兵示范战术动作,却突然听到一阵慌乱的呼喊声。

原来,一名新兵在做投掷训练时,手榴弹不慎脱手,落在了地上。

“快远离、卧倒!”

庞国兴一遍呼喊着,一遍朝着手榴弹的方向快步跑去,将距离爆炸点最近的一名战士扑倒在地。

在那一瞬间,手榴弹爆炸的碎片猛地飞向四面八方,其中一枚大概3厘米长的弹片击中了庞国兴的头部,鲜血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而被他护在身下的那名新兵,则幸运地躲过一劫、毫发无伤。

就这样,庞国兴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而他的人生也最终定格在了25岁这个年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天安门城楼   口出狂言   排长   西山   连长   新兵   凝重   部队   敌人   年轻人   母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