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现身蚂蚁园区,要求"往前冲第一",团队原定20万目标被鄙视

大家好,我是小圆!最近,蚂蚁集团在AI圈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旗下首款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上线仅三天,就冲上了iOS免费工具榜榜首,总榜排名第七,成为年底最引人瞩目的AI应用。

更引人关注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产品上线前亲临蚂蚁园区,对团队提出了"往前冲第一"的要求,并对原定"年底20万用户"的目标表示"太低了"。事实上,这个被马云认为过于保守的目标,在产品上线第二天就已经被突破——下载量突破了50万大关。

不对标只向前看的AGI探索

在AI助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蚂蚁集团选择此时入局看似稍晚。面对字节跳动的"豆包"、深度求索的"DeepSeek"以及阿里自家的"千问"等已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灵光团队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思维。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在采访中直言:"我不认为对标是一个特别好的目的。"这种不盲目跟随竞争对手,而是基于技术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向前看的理念,构成了灵光产品的底层逻辑。

何征宇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阿里系多个AI产品的关系:就像在沙漠中找水,不会把所有人力都派往一个方向,而是多路并进,谁找到了水源大家共享。

这种探索精神体现在灵光团队的组建上——一支200多人的AGI"探索小组",从研发到工程都在统一主轴下协同工作。相比于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商业回报,团队更关注的是如何在AGI(人工通用智能)的技术演进中,找到用户需求与技术能力的最佳结合点。

值得一提的是,灵光并没有选择嵌入支付宝这一超级入口,而是以独立App的形式推出。

移动端"手搓应用"的技术突破

灵光App最具革命性的功能,当属"闪应用"——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30秒内就能生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小应用。这个在移动端实现"一句话生成应用"的能力,堪称业内首创。

从技术层面看,这是业内首个基于全代码生成的产品。何征宇透露,实现这一功能面临着巨大技术挑战:代码输出量比普通文本高出五到六倍,如何保证生成速度和流畅度成为关键难题。团队通过在硬件优化和模型架构上的创新,成功解决了这一瓶颈。

产品设计上,灵光明确将自己定位为"效率类"产品,主打"Save time"(节省时间)的核心价值。与侧重情感陪聊的AI产品不同,灵光更专注于提升用户获取信息和处理任务的效率。

令人惊喜的是,用户对这一创新功能表现出了超预期的热情。有用户连续使用两个多小时,修改了一百多次,只为打磨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应用。这种深度参与和创作的热情,或许正预示着未来人机交互的新范式。

在技术边界上寻找确定性

面对AI行业的快速变化,灵光团队展现出难得的战略耐心。何征宇认为,现在谈论市场竞争为时过早,AI to C市场蕴含着互联网级别的机会,目前各家产品都只是在探索不同的方向。

在技术路线上,灵光采用了多模型混合架构,既使用了阿里"千问"等外部模型,也融入了蚂蚁自研的开源模型。对于产品现状,团队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何征宇坦言,作为在模型能力边界上的创新,灵光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

但他坚信,这是技术突破必须付出的代价。相比于等待技术完全成熟,更重要的是在快速迭代中持续优化。谈到未来规划,团队表现出对构建应用生态的审慎态度。

虽然用户已经展现出分享和交易自创应用的需求,但团队认为,只有当应用质量达到"多、快、好、新"的标准时,才适合推出正式的应用市场。这种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体现了蚂蚁技术团队一贯的严谨作风。

灵光的快速崛起,不仅为蚂蚁集团在AI to C市场打开了新局面,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在大家都在比拼模型参数和功能堆砌时,灵光选择回归用户价值本源,从"解决真实需求"出发构建产品差异化。

马云"往前冲第一"的要求,与其说是对市场份额的期待,不如说是对创新精神的鞭策。在AGI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最大的风险或许不是暂时的落后,而是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勇气。

随着模型能力的持续演进,AI助手市场的格局远未定型。灵光的初步成功证明,在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和技术趋势的结合点,比盲目追随竞争对手更能赢得市场认可。这场关于AI未来的长跑才刚刚开始,而灵光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科技   蚂蚁   团队   目标   马云   灵光   技术   用户   产品   模型   需求   功能   阿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