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关系那是越来越紧张,感觉像是两个大佬在全球舞台上掰手腕,谁也不服谁。从贸易战打到科技战,再到地缘政治上的针锋相对,这场“战场”那是越扩越大。而美国这边,不光自己上阵,还拉着欧洲小伙伴一起下场,摆明了要逼欧洲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最近还有消息说,美国甚至下了“通牒”,让欧洲必须二选一,别想着脚踩两只船。至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她在中间可没闲着,忙着给中国“安排”了一堆事儿,试图在这种高压下找平衡。
2018年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就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关税,说是要解决贸易逆差问题。那时候,美国觉得中国占了便宜,出口太多,进口太少,账算不过来。
于是乎,一轮接一轮的关税大战就开打了,中国这边也不甘示弱,反过来对美国商品加税。结果双方都没讨到什么大便宜,反而让全球供应链乱了套。
不过这只是个开头。贸易战打着打着,美国发现光靠关税压不住中国,干脆把战场挪到了科技领域。华为就是个典型例子,美国直接把华为列进“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跟它做生意,还到处游说盟友别用华为的5G设备,说是“安全问题”。这招挺狠,直接掐中国科技企业的脖子。
后来还扩展到半导体行业,美国拉着荷兰、日本这些有芯片制造设备和技术的地方,搞了个“芯片联盟”,限制对华出口高端芯片和设备。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出台新规,连中国企业用美国技术生产的芯片都不放过,摆明了要卡中国的高科技命脉。
再往大了看,中美竞争早就不是经济问题了,而是地缘政治的全面博弈。美国的担忧很直白:中国崛起太快,威胁到了它老大的地位。从“一带一路”到南中国海,从非洲投资到北极开发,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觉得这是在挑战它的全球霸权。
所以,美国不光自己使劲儿,还得拉盟友下水,尤其是欧洲,毕竟欧洲经济实力不弱,又是传统盟友,能帮着一起扛中国。
说到美国对欧洲的态度,那就一个词儿:急眼了。过去几年,美国一直在游说欧洲跟它站在一条线上,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拜登上台后,这事儿更明显了。特朗普那会儿还老跟欧洲吵架,拜登上来后赶紧修补关系,拉着欧洲开峰会、搞合作,核心目的就是对付中国。
2021年的G7峰会,美国就提出个“重建更好世界”(B3W)计划,说是要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这计划听着挺高大上,但落实起来全靠欧洲掏钱出力。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更抓住了机会,一边制裁俄罗斯,一边顺势把矛头转向中国,说中国跟俄罗斯关系太近,得防着点儿。结果就是,美国开始给欧洲施加更大的压力,要求欧洲在中美之间做选择。
2023年初,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公开说,欧洲如果不跟美国一起限制对华技术出口,以后可能会后悔。同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也在演讲中提到,要建立一个“去中国化”的全球经济秩序,意思很明白:欧洲要么跟美国走,要么自己看着办。
欧洲的反应其实挺纠结的。一方面,欧洲跟美国是老盟友,北约框架下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也有深厚联系。另一方面,中国是欧洲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欧中贸易额高达8500亿欧元,德国车企、法国奢侈品都指着中国市场赚钱呢。
直接跟中国翻脸,欧洲自己也得掉块肉。所以,欧洲国家嘴上附和美国的多,但真下手的时候都留了一手。比如,荷兰的ASML公司虽然限制了高端光刻机对华出口,但低端设备还是照卖不误;德国总理朔尔茨2022年底还跑去北京跟中国领导人见面,摆明了不想彻底撕破脸。
这时候,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就成了关键人物。她得在中美之间走钢丝,既不能得罪美国,又得保住跟中国的关系。过去几年,冯德莱恩没少给中国“安排”事儿,试图在这场博弈中找到平衡点。
2023年3月,冯德莱恩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欧盟要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在关键原材料和科技领域。这话听着挺硬气,但仔细一看,“去风险”跟美国的“脱钩”还是有区别的。冯德莱恩的意思是,欧盟不跟中国彻底掰了,但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比如,欧盟开始加大对稀土、锂电池这些战略资源的内部投资,还跟加拿大、澳大利亚签了合作协议,想把供应链多元化。
2023年9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说是中国车企拿了政府补贴,扰乱了欧洲市场。这事儿直接让中国车企头疼,毕竟欧洲是它们海外扩张的大阵地。不过,冯德莱恩也没把话说死,调查结果还没出来,留了点回旋余地。这招挺聪明,既给美国交了差,又没把中国逼到墙角。
冯德莱恩跟美国一块儿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比如新疆和香港的事儿,2021年还推动了欧盟对几名中国官员的制裁。但与此同时,她也得保证跟中国的对话渠道不关。2
023年4月,冯德莱恩跟法国总统马克龙一块儿访华,一边谈合作,一边提关切,摆出一副“有话好好说”的姿态。这种两手抓的玩法,既安抚了美国,也避免跟中国彻底闹僵。
眼下这局势,说白了就是中、美、欧三方互相拉扯,谁也占不到绝对上风。美国这边下了狠心要压制中国,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不断围堵,不光芯片卡脖子,还联合盟友封锁技术和设备出口。
但问题是,美国自身经济也不好过,通胀高企、赤字飙升、社会撕裂严重,而它的制造业回流计划进展缓慢,供应链仍然严重依赖中国,很多产业根本离不开“世界工厂”。
欧洲则更像是夹在两头的“中间人”。一方面,它在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北约框架下的军事合作也让它难以完全“独立自主”;但另一方面,欧洲又极度依赖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德国汽车、法国化妆品、意大利奢侈品在中国都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欧盟整体上喊着“去风险”而非“脱钩”,冯德莱恩提出的策略看似理性,实则骑墙:想捧美国的场,又不愿真割断和中国的经济联系。
中国这边,虽然面临美国围堵和欧洲的战略模糊,但凭借着庞大的国内市场、“一带一路”倡议所构建的外部朋友圈,还有持续升级的制造能力和科技投入,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
不光在亚洲、非洲拓展贸易关系,连拉美、中东国家也越来越多地选择与中国合作。面对西方的“脱钩”,中国在加速“内循环”同时,也在构建更广阔的“外循环”。
未来这场大国博弈估计还得持续一段时间。中美在科技、金融、地缘政治上的对抗只会愈演愈烈,从贸易到芯片、从南海到台海,几乎全方位对冲。
而美国对欧洲的压力也不会减轻,但从法国的“战略自主”论到德国的务实外交,欧盟内部对华态度分歧仍将持续,不太可能形成真正统一的对华强硬政策。
这场博弈对我们普通人影响也越来越直接。未来,手机、电脑、汽车的价格可能因为供应链中断或关税上升而变贵;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可能因为外资撤离或贸易壁垒而变少;甚至想出国留学、旅游,也可能因为地缘政治紧张而变得复杂。
大国博弈虽然听起来宏大,但背后买单的,很可能就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看清现实,理性对待,不被煽动,不轻信极端,期待和平,不走极端。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