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中国不能接受俄罗斯失败,但永远不会公开说出来

7月,全球聚光灯再次打在中国与俄乌冲突的微妙关系上。权威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最新年度调查显示,62%的欧盟政策制定者认为中国已成俄乌冲突的“关键变量”。

一则由《南华早报》引爆的“王毅私下表态”消息,在短短48小时内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法新社、BBC等境外主流媒体密集转发。各方对中国角色的猜测与解读已达新高点。

四小时会谈与“狠话”疑云

7月初,王毅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外交主管卡拉斯就乌克兰、贸易、稀土、台湾等多议题进行长达四小时闭门会谈。一位会议简报参与官员对媒体透露,王毅“私下称中国不能接受俄罗斯战败”,理由是“俄罗斯一倒,美西方将全面对付中国”。这一说法随即被《南华早报》冠以“独家”,引发西方政界和舆论场的集体兴奋。

媒体放大报道,声称“中方中立是假,支持俄罗斯才是真”,一夜间将中国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布鲁塞尔高层反应激烈,欧盟内部多名官员将其解读为“中国不希望战争结束,甚至乐见其拖延”。

西方媒体对王毅“狠话”大做文章,将中国描绘为俄乌战场的隐形推手。各种“消息人士”观点和解读充斥欧美主流媒体版面。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不得不在7月4日公开回应,重申中方一贯立场:“中国不是乌克兰问题的一方,立场始终客观一致——劝和促谈、停火止战。”

中俄关系背后的地缘战略现实

中国是否真的不能接受俄罗斯失败?表面上看,西方的解读似乎合乎逻辑。深层分析,中国的立场绝非一句“支持或反对”可以涵盖。王毅在会谈中多次强调,中国在财政和军事上并未实质支持俄罗斯,并指出“如果真提供了援助,战争早就结束了”。

为何外界如此关注中国的“底线”?核心原因在于中俄关系对东亚、欧亚乃至全球格局的巨大影响。中国的地缘战略考量远超表象。

俄罗斯是中国北方最长的邻国。若俄罗斯因乌克兰战败而陷入内乱或严重削弱,边界安全风险将直线上升。出现权力真空或被美欧势力渗透,直接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供应。上半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能源同比增长14.7%。若俄政权更迭或倒向西方,能源安全与中欧班列等关键经济通道都将面临不确定性。欧亚供应链、战略纵深和物流安全都将受到冲击。

俄罗斯长期作为中国与西方的战略缓冲区。失去俄罗斯屏障,中国将不得不直接面对北约和美军的军事压力。斯托尔滕贝格、布林肯、沙利文等北约高官近年多次公开表示,“俄罗斯之后就是中国”。中国对此心知肚明。

美西方当前将大量军事与外交资源投入乌克兰战场。若俄败,西方可腾出手来,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亚太,对中国的印太战略、台海、南海等方向形成更大压力。

欧盟的误判与战略错位

欧盟对中国真实立场的误判,正成为布鲁塞尔外交政策的最大盲点。欧盟高层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中国“发力”,俄罗斯就能失败,乌克兰就能取胜。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欧盟与美国关系紧密,却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对美事事顺从,反被特朗普政府多次“敲打”;与俄罗斯彻底决裂,能源、经济代价巨大;对中国则提出各种非分要求,指望中国为欧盟利益牺牲自身地缘安全。这种“战略死局”,令欧洲三面受敌,舆论分析直言“外交极为拧巴”。

与中俄美三大强国同时交恶,欧盟政策陷入被动。如今在乌克兰问题上,欧美内部已现不合,特朗普阵营对援乌政策多有保留。欧盟却仍指望中国出面“约束”俄罗斯,实则缺乏现实依据。

中国官方立场始终明确:不是俄乌战争当事方,既未对俄提供军事援助,也没有财政支持。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停火止战”,呼吁所有相关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危机。

中国不会为了让乌克兰获胜、击垮俄罗斯而牺牲自身国家利益。无论媒体如何渲染,都无法改变中国以和平、稳定为指导的对外政策。俄乌战争持续,对中国经济、能源安全和周边战略环境同样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本轮风波中,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持续的乌克兰危机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这一表态表明中方既不希望俄罗斯失败,也不愿看到战争长期拖延。中国的主张是和平谈判,推动和解,而非支持任何一方走向极端。

信息战与外交话语权的较量

西方媒体对中国立场的炒作,并非偶然。欧美主流媒体惯用“独家消息”、“消息人士”等手段,将中国描绘成俄乌冲突的幕后推手。如此操作,本质是为自身对乌政策的失败寻找借口、转移国内压力。

外交话语权的争夺背后,是全球新一轮地缘博弈。中国的克制与低调,被西方舆论有意放大成“暧昧与阴谋”。事实上一旦中国公开高调支持俄罗斯,西方的应对才会变得真正“难以承受”。王毅的话语分寸、毛宁的官方表态,都体现了中国外交体系高度的理性和定力。

欧美内部对中国角色的焦虑日益加剧。美国国会多次就“是否制裁中国涉俄企业”举行听证会,欧盟也在讨论新一轮对华政策调整。中国坚持不选边站队,既是维护战略主动,也是避免被卷入大国对抗的泥潭。

俄乌冲突还在胶着,全球地缘格局仍在剧烈震荡。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角色,始终被西方放大、误解、质疑。中国不能接受俄罗斯失败,是国家安全、地缘经济、战略缓冲等多重现实共同决定的底线。中方不会公开说出,也不会被外部舆论牵着鼻子走。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25-07-08 06:32:美媒:俄罗斯不断巩固与印度军事合作,力图稳固俄印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财经   俄罗斯   中国   乌克兰   欧盟   战略   地缘   布鲁塞尔   媒体   立场   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