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桥位于泸州江阳区的小关门至瓦窑坝之间,以前那里有两条山沟和一条溪沟紧邻,所以就紧连着修了三座小桥,从下至上位于第三座,因此得名“三道桥”。
三道桥老照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泸州民众同全川、全国同胞一道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躯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2月至1939年12月,泸州10万民工用生命与汗水参与修筑川滇公路。该公路后来成为抗战期间中国接受国际援助和华侨捐献物资的唯一运输通道。
三道桥当年为汽车轮渡码头,是通往蓝田、纳溪、合江、叙永、古蔺的必经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由滇缅公路进来的物资要先集中到兰(蓝)田兵站,然后通过三道桥汽车轮渡过江,运往重庆。
长江五桥施工现场对三道桥的挖掘
长江五桥施工现场对三道桥的挖掘
泸州三道桥渡轮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59年至1982年。
在这段时间内,三道桥汽车轮渡码头在泸州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市民出行上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10月泸州长江大桥通车后才停运。三道桥渡轮的存在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还在历史上见证了泸州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1959年至1982年间,当地居民经常从市一中到营沟头步行往返,每年还要从三道桥坐汽车轮渡过江到蓝田坝、牛市坎上面扫祖墓两次。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三道桥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7年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泸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牢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严格落实各级河长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责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如今的三道桥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各类绿植景观、悠长小路、塑胶跑道、观景台、亲水码头成为市民出行休闲的好地方。泸州在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守护一江清水出川历史使命中,扛起了重要的责任,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市民共享长江两岸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优美环境。
立春刚过,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长江边三道桥滨江公园的大片梅花喜上枝头,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观赏、拍照打卡。长江边碧波荡漾的江水,热情似红的红梅、熙熙攘攘的人流,给初春染上一抹红火火的亮色,勾勒出一幅市民江边赏梅春意盎然的优美画卷。
如今,泸州长江五桥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三道桥因长江五桥的建设需要,最后一座桥已被泥土掩埋在地下,没有了溪沟和桥梁。
三道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还承载着泸州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背景,它虽然完成的历史使命,但它的名字、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将会永远烙印在泸州人的记忆里。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