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才28岁的小伙子,正值人生好年华,却因为尿酸指标飙升并发肾衰竭,不幸撒手人寰,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醒。
很多人觉得尿酸高,顶多就是痛风发作时疼一疼,或者仗着年轻,根本没把体检报告上的箭头当回事。
但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残忍地揭示了真相,导致这场悲剧的,是他长期坚持的3个坏习惯!
到底是哪三个习惯有这么大的危害,能把一个年轻人推向绝境?
小张刚过完二十八岁生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每天忙得像个陀螺,项目一个接一个,加班是家常便饭。
为了拿下客户,陪吃陪喝更是少不了,酒桌上推杯换盏,他总觉得自己年轻,几杯酒下肚还能继续熬夜赶方案。
深夜回家,饥肠辘辘,楼下的烧烤摊就是他的深夜食堂,几串吱吱冒油的烤腰子,一把鲜美的烤生蚝,再配上冰镇啤酒,一天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他偶尔会觉得手指关节,脚踝有点隐隐作痛,但总归咎于太累或者不小心扭到,贴个膏药忍忍就过去了,毕竟项目进度不能等。
直到公司安排年度体检,一张轻飘飘的化验单彻底打乱了他的节奏,尿酸那一栏,一个刺眼的数字,旁边跟着一个向上的箭头。
医生看着他的报告,眉头紧锁,告诉他这个数值已经很高了,属于高尿酸血症,再不控制下一步可能就是痛风,甚至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最初的几天,他确实有所收敛,少喝了几次酒,少吃了些海鲜,但项目死线步步紧逼,生活的惯性强大得可怕,没过多久,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甚至因为压力更大,应酬喝酒,深夜撸串的频率有增无减,身体有时发出疲惫,连轻微浮肿的信号,他都选择性地忽略了,或者用“最近太累了”来安慰自己。
就是没把医生的警告真正刻在心上,几个月后,小张因为持续的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腰痛,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
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尿酸值飙升到了恐怖的870,双肾已严重受损,诊断为急性肾功能不全,直接进入了尿毒症期。
虽然医院立刻采取了紧急透析等抢救措施,但一切都太晚了。
在病床上没撑多久,这个仅仅28岁的年轻生命,就因为长期忽视高尿酸导致的肾衰竭,匆匆画上了句号。
可是很多人也是不理解,就算是尿酸高,也不至于去世这么严重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般来说如果血液里的尿酸浓度太高了,高到身体无法正常处理的时候,这些过量的尿酸就会形成细小的针状结晶,就像微小的玻璃碴子,沉积在身体的各个角落。
沉积在关节就是我们常说的痛风,发作起来那种钻心的疼,经历过的人都懂,但更可怕的这些尿酸结晶也会悄悄潜入我们的肾脏。
它们可能堵塞肾小管,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肾结石,间质性肾炎,一步步蚕食肾功能,最让人担心的,这个过程往往没什么感觉。
很多人觉得只要关节不疼,就说明没事,就像案例中的小伙,直到最后可能都没有经历过典型的痛风剧痛。
等到肾脏实在撑不住了,功能急剧下降,那时候往往就已经到了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阶段,想要逆转就非常困难了。
有研究数据表明,高尿酸人群患上慢性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之多。
同时高尿酸还常常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一起出现,互相影响,让身体的负担雪上加霜。
而其实导致尿酸高的问题也有很多,甚至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许多人可能都有的坏习惯了。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管不住嘴,平时特别爱喝可乐这类含糖饮料,顿顿不离肉,尤其钟爱海鲜和动物内脏,还常常喝酒。
第二个坏习惯是压力大还用了错误的方式解压,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普遍不小,作为上班族,精神长期紧绷。
最后一个就是好吃懒动,导致身体发胖,很多人饮食上偏爱大鱼大肉,高油高热量的食物,平时又缺乏运动,体重自然噌噌往上涨。
肥胖人群患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风险比体重正常的人要高得多,这三个坏习惯最终引发了肾衰竭的悲剧。
认识到这些坏习惯的危害后,我们该如何亡羊补牢,避免重蹈覆辙,有效降低尿酸,保护好我们的肾脏?
肥胖是高尿酸的很大诱因,把体重降下来,尿酸也会有所改善,还要学会放松心情,找些健康的减压方式,比如听音乐和朋友聊天或者培养点兴趣爱好。
最后要科学管理,定期监测,如果体检发现尿酸高了,千万不能大意。
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尿酸水平和肾功能,比如每季度检查一次,随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医生指导下检查,规范用药,是控制高尿酸,保护肾脏的必要手段。
调整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这些看似很简单的方法其实都有很大的作用,别等站的发生了再后悔,现在就开始改变保护我们自己的健康。
信源
光明网2025-04-22警惕!盲目服用药物,36岁男子肾衰竭
光明网2025-04-1038岁博主去世,尿毒症为何盯上年轻人?5个习惯要避免!
#春日生活打卡季#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