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爱上青楼,并自诩为“风流才子”。
而这群“风流才子”里,人数最多的多是:科举落第,没能成功上岸的读书人。
可上了青楼,又不能只为了那二两肉的事,这会显得很“庸俗”。
于是呀,他们搞了个“评花榜”来学着科举制度的样子,拿朱笔在艺妓名册上圈圈点点,选出花魁来,好好享受一下当“主考官”的那种权力带来的快乐。就像李渔在《闲情偶寄》里直接说的:“评骘群芳,实丈夫逞才之具”。把评选青楼花魁这件事,当成展示自己才华的办法。
但青楼花魁的评选,可不是单纯的“选美”。容貌在评选过程中,也仅仅是评选标准中占比最小的一项。才学、技艺、仪态才是评选的重中之重,如此才能把青楼“评花榜”这一盛大活动,塑造成文人喜爱的“风流雅事”。
而花魁的评选活动,有自己的一套评选流程以及评选的标准。以下以明代江南地区“花榜”活动为例,讲述花魁诞生的流程。
首先是筹备阶段:这项活动多由江南文人集团(如复社、东林党成员)或盐商牵头,江南地区各大青楼参与,邀请名士(如钱谦益、冒襄)担任“主考官”。
确定好主办方、参与方、评选专家团后,便开始“宣传造势”阶段。
他们提前数月通过刊印“花谱”(如《金陵丽人纪略》《吴姬百媚》《燕都妓品》)为参选者造势:内容包括名妓的相貌、才艺、性格、身世、文人评语、诗词曲艺方面的代表作等,类似于当时的“名妓排行榜”或“风月指南”。上榜者身价倍增,恩客络绎不绝。
甚至会仿照科举来编订“拟榜”,也就是主办者或评委会预先拟定的一份初步排名名单,类似“入围名单”。这种做法能激发“骚人墨客,竞相品题”,提升花榜的关注度,类似今天的“预热营销”。
其次,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品藻会”(即初选)。
先进行资格筛选。余怀《板桥杂记·卷中》记载:能参与活动的艺妓,仅限“书院妓”(高级艺妓)参与,需要通晓诗词、昆曲,且无不良名声。
获得初选后的名单,文士们会以“品花”为名,举办雅集活动,通过联诗、题画等方式初评,初步预测各参与者会获得的名次,比如评语中会写:“XXX,诗才清隽,可拟探花”。
第三阶段,公开竞赛。
竞赛地点:金陵——秦淮画舫上/苏州—虎丘山塘。
评选标准:《板桥杂记》中记载:“诗词占四成,歌舞占三成”
比试内容:才艺比试(包含文试和曲艺)和仪态展示
文试(40%):
曲艺(30%):
仪态(20%):
容貌(10%):
重气质而非艳丽,如马湘兰“姿容非绝色,而神情开朗如朝霞”(《列朝诗集小传·闰集》)。
第四阶段: 终评与张榜
每位青楼选手表演结束,就会以“投花帖”的形式投票。而这投花贴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
不过名妓背后常有“金主”赞助,如卞玉京获徽商吴天行“输金千两造势”,在投花贴上更是不余遗力,“一日投五十帖”(合500两)
最终结果以“花榜”粘贴,前三甲称“状元”“榜眼”“探花”,并赐金花、锦袍(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当选花魁或在花榜有名后,身价可翻数倍,甚至从一曲一两,到一曲十金都有人捧场;
花魁当选后,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比如柳如是当选“秦淮魁首”后,钱谦益把她收为房中人,给予正妻的待遇;如果花魁被人勒索,甚至知府会亲自审理并严惩歹徒,更重要的是有“历史留名”的机会。
明代文人评花魁,本质上是文化包装下的资本游戏。虽然这样的“文化展演”活动,成就了柳如是、董小宛等这样的传奇女性,但掩盖不了“物化和压迫女性”的底色,这些女子即使登上花榜,终究难逃被玩弄、被遗忘的命运。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