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 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特需医疗办公室 袁海蓉、杨旭云
科普指导: 深圳市中医院 特需医疗办公室 易无庸
基孔肯雅热是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发病后常留下发热、关节剧痛、皮疹等“后遗症”。从中医角度看,这是“湿热毒邪”侵袭人体的结果——尤其夏秋湿热季,若自身正气不足、脾胃虚弱,更易被毒邪困扰。因此,恢复期护理核心围绕清热祛湿、通络止痛、扶助正气展开,从饮食、作息到局部护理,帮身体逐步找回状态。
一 吃对食物:辨证施膳
帮身体“排湿补正气”
饮食是中医护理的关键,要根据身体状态“对症吃”,避免加重湿热或耗损正气。
湿热没清干净?多吃“祛湿菜”
若仍有轻微口苦、舌苔黄腻,或皮疹没完全退,可多吃冬瓜、薏米、绿豆、赤小豆。比如煮碗薏米粥、熬锅绿豆汤,清热又祛湿;千万别碰辣椒、生姜、油炸食品、蛋糕等,这些会“助湿生热”,让不适反复。
总觉得累、没胃口?补点“健脾食”
恢复期若常乏力、气短、不想吃饭,是正气和脾胃功能弱了。可以吃山药、莲子、小米、鸡肉,比如做山药莲子粥、小米粥,温和养脾胃,帮身体慢慢恢复体力。
二 稳住情绪+规律作息:
养足正气,康复才快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情绪和作息直接影响正气,恢复期尤其要注意。
别让烦躁拖慢康复
关节疼、皮疹痒容易让人烦躁,但“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反而影响恢复。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和家人聊聊天,或者简单冥想几分钟,让情绪平和下来,正气才能顺畅运行。
作息别乱,跟着昼夜走
“人与天地相参”,熬夜、作息乱会耗损正气。
• 恢复期要顺应昼夜节律,尽量晚上11点前睡,早上按时起,别熬夜。
• 急性期(还有发热、关节剧痛时)乖乖卧床休息,别乱动。
• 恢复期可以慢慢加轻微活动,比如每天散散步,千万别急着做剧烈运动或高强度工作,避免关节负担加重,给身体足够的修复时间。
三 关节酸痛别硬扛:
中医外治帮你“通经络”
不少人恢复期会留有关节酸痛、僵硬,只要皮肤没破损,可试试温和的中医外治法,在中医师指导下更安全哦。
中药熏洗
温通经络祛湿气:用艾叶、桂枝、桑枝、秦艽这些能通络止痛、祛湿的中药煮水,等水温降到38至40℃(不烫皮肤为准),用来熏洗疼痛的关节,每次15至20分钟,每天1次。温热的药液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关节“松绑”,减轻酸痛。
穴位按摩
按对地方解不适:轻轻按揉几个关键穴位,也能疏通经络。比如手背第2掌骨中点的“合谷穴”、肘部横纹外侧端的“曲池穴”、膝盖下方3指(自己的手指)处、胫骨外侧1横指的“足三里穴”,每个穴位按1至2分钟,有轻微酸胀感就好,能缓解关节不适,还能帮身体调气血。
四 皮疹瘙痒别乱抓:
中医外治+防护,避免感染
皮疹瘙痒是恢复期常见问题,中医认为是“湿热郁在皮肤”,护理重点是“止痒+护肤”。
中药外洗
清热止痒不刺激:用金银花、野菊花、苦参、地肤子、黄柏煮水,煮20分钟后放凉到38℃左右,用纱布蘸药液轻轻敷在皮疹处,每次10至15分钟,每天1至2次。这些中药能清热祛湿,帮着减轻瘙痒,还能抑制皮肤表面的湿热。
外涂止痒药膏
若皮疹有轻微破损、渗液(没明显化脓),可用“复方黄柏液涂剂”——蘸在纱布上湿敷,既能止痒,还能预防感染;若皮疹发红、痒得厉害,还有点潮湿感,可选“除湿止痒软膏”,直接涂在痒处,清热除湿。
• 注意:不管用哪种,先在耳后或手臂内侧小范围试涂,没红肿、刺痛再用。
痒了别抓
试试“替代法”:实在痒得难受,别用手抓(容易破皮感染),可以轻轻拍打皮疹周围皮肤,或用凉毛巾敷5分钟,暂时缓解痒感。
五 日常皮肤护理
皮疹期间皮肤敏感,日常清洁和防护要“轻一点”。
清洁皮肤用37至38℃的温水,别用肥皂、沐浴露这些刺激性清洁用品,不然会破坏皮肤屏障;擦的时候用柔软毛巾“蘸干”水分,切忌用力搓揉皮疹处。
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服,减少对皮疹的摩擦刺激;别穿化纤、羊毛材质,容易致敏;要勤换衣服,保持衣服干燥清洁。
注意“防晒”,紫外线会加重皮肤不适,建议物理防晒,外出穿长衣长裤,避免阳光直射。
最后提醒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赶紧去医院就诊:皮疹3至5天没消退,反而变多、破溃化脓;关节疼痛突然加重,影响活动;再次发热,或出现其他新的不适。
中医护理的本质
是通过吃、睡、情绪调节“扶正”
再用外治方法“祛邪”
就像《黄帝内经》说的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从生活点滴调和身心
身体才能慢慢恢复,远离不适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稿定设计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