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日本打遍了大半个中国,为何没有染指陕西?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日本打遍了半个中国,为何独独没碰陕西?不是日军“放过了”这里,而是他们根本打不进去。

地形、火力、防守、群众、政治,陕西就像一堵多重结构的墙,日本试了太多次,都没能撬开哪怕一块砖头。这个地方,到底有多硬?

陕西到底有多“硬”?

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短短两年,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武汉,日军势如破竹可唯独陕西,哪怕一兵一卒也没跨过防线一步,这不是他们不想打,是没能力打成。

站在日军参谋本部的角度看,陕西不是什么边陲小省,而是战略要地。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八路军总部就驻在这里西安则是西北交通咽喉,通川进蜀,全靠它这条路更别说,这里还有红军长征落脚后的根据地,是整个抗战体系的政治大脑和指挥枢纽。

1938年,日本陆军省制定了“西进计划”,目标明确:拿下山西运城,再穿过黄河,攻占潼关,直逼西安,顺势摧毁延安。

他们认为,只要陕西一破,中国的后方就会土崩瓦解,这在他们眼里,是一次致命打击。

地图上离得不远,现实中却像天堑一样难跨。当时的日本军队已经疲惫多年,后勤吃紧。想在崎岖山地推进、发动大兵团作战,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更别说能让坦克部队发挥优势的通道了。

于是,他们就换了招,先来空袭。

从1938年起,日军开始持续轰炸陕西各地。轰炸西安、轰炸宝鸡、轰炸延安,一轮一轮轮番上。

整个抗战时期,日本飞机对陕西的空袭超过560次,投下炸弹1.36万枚。这是什么概念?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空袭密度排前五。

伤亡数字惨烈:上万民众死伤,4.3万多间房屋毁于一旦延安城外的机场、中共中央交通站、八路军通讯部,都是重点打击目标。日军很清楚,打不进来,那就先摧毁后方资源,逼对方放弃阵地。

但日本人没想到的是,陕西人压根没打算退

延安老百姓夜里听见警报就往山沟里跑,白天修房补洞继续干活,陕北山头上的交通战士,背着电台和单车在乱石沟壑中穿梭。

八路军指挥系统依旧运行如常,政治局会议一个不落,这些人不怕死,更知道:一旦这地丢了,中国就没后方了。

日军看见这么炸也炸不垮陕西,就换路从潼关来打,他们以为那是突破口,结果正撞上了真正的铁墙。

潼关为什么打不下来?

谁打潼关,谁头疼。

古人讲,“得潼关者得天下”,不是夸张。潼关扼守黄河与秦岭交界处,左扼中原,右控西北,地形极险整个防线沿着黄河展开,一旦炸毁桥梁,对岸就是天险屏障。

而日军的机械化优势在这里完全没用,小鬼子一上岸就得当步兵打阵地战,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

1938年3月,日军占领运城后,望着黄河对岸的潼关咬牙切齿,炮兵先行,猛轰潼关口岸,随后步兵团试图从风陵渡强行渡河。

第一次试探,刚上岸就被抗日军民用迫击炮炸了个稀烂几千人冲了一下午,只留下了漂浮在水面的尸体。

可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从1938年到1940年,日军大大小小进攻潼关20多次,每次都拼尽全力,每次都灰头土脸。

八路军、国军和地方武装像拧成一股绳,一边修堤固坝,一边布雷设伏,潼关本身就是个堡垒,战士在山腰打洞,搭起碉堡,一人一枪能守一天。

有一次,日军试图夜间偷渡,结果船刚滑出岸边就被发现,对岸照明弹一打上来,整条河面亮如白昼,机枪架好,掷弹筒一轮轰,十几艘木船炸得七零八落这个仗打完后,连日军自己都承认,“潼关是华北战线的毒瘤,咬不动,咽不下”。

他们不死心,还想着绕道。

可一绕,问题就大了。

陕西不是平原,沟壑纵横,山峦密布,地图上看着近的地方,地上要绕七八天,日本部队走山路,辎重压根运不上来,坦克陷泥,骡马没水,士兵没饭。刚走进山口,还没看见人影,先中了八路军冷枪冷炮的埋伏

黄河对岸的守军还学会了反包围战术,日军前脚渡河,还没站稳脚后跟,就发现背后又冒出一队武装民兵绕到身后,一左一右夹击,一仗下来死伤一半人。这种阵仗,日军前所未见,一个排回去,变成了一个班。

潼关能守下来,靠的从来不只是国军或者八路军,而是整个陕西人民的背水一战。谁都知道,潼关一破,西安保不住,延安就危险了,整个西北抗战体系可能瞬间崩溃

所以说,日军根本不是不想打陕西,是打不进去。这一仗,他们尝试了强渡黄河、空袭轰炸、山路迂回,哪条路都走不通。他们的战术教科书,在这片黄土地上全失灵了。

到底是谁,把陕西守住了?

日军空袭、渡河、偷袭都不管用,那陕西靠的是什么?

不是靠天,而是靠人从中央到地方,从正规军到百姓,陕西上上下下扛住了全国最危险的一仗。

延安不是空壳,陕甘宁边区是个钢铁堡垒早在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就集结于此,经过整编转入抗战。

从1937年起,这里成为八路军指挥中枢,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的作战体系遍布整个华北,实际负责对日作战的协调指挥。

陕北的抗日武装,一直都在打仗,敌后游击战、地雷战、夜袭战,各种打法齐上,老百姓也不是旁观者,他们织布供军、开荒种粮、当交通员。战士穿的是麻布鞋,子弹一人发三发,可一个连能守住一座山头两天一夜。

有人觉得延安偏远,其实恰恰相反。从陇海线、洛阳线、兰州线看,陕西就是西北的中轴神经只要守住它,八路军就能随时出击华北,国军也能从重庆调兵防守汉中、成都。陕西就像一块核心骨架,动不了,垮不得。

国民政府也没轻视过陕西蒋介石在1937年就设立了“西安行营”,特派胡宗南坐镇,四十万大军驻扎西安周边,控制潼关、宝鸡、凤翔、商洛几个关键点。胡宗南虽然日后争议多,可在抗战初期确实死守关中,无一失手

尤其在1939年春的“潼关第三次战役”中,胡宗南部队配合陕北八路军,在敌人第二次强渡失败后,反打了一个反包围,将其压回黄河对岸,击毙近千人,这场胜利,被称为“西北的平型关”。

军民联手,成了陕西最强的“盔甲”,战争真正打到骨头里的,不是炸弹,不是刺刀,而是咬死牙不退让的心气儿。陕北人那个“犟”劲,就是日本人永远吃不透的死结。

日本不是不打,是没力气再打

话说回来,日本真的放弃过陕西吗?

没有,他们一直想打,只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原因,一条条看得清清楚楚。

第一条,是“百团大战”爆发的时间点。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起百团大战,朱德、彭德怀主导,105个团参与,20万人出动,铁路、公路、煤矿、电厂,日军后勤被炸得七零八落。日军被迫全线收缩兵力,抽调山西、河南、河北的战力防守。

结果就是,原本预备西进陕西的那一批部队被临时叫停。你看,有些仗不是没打,而是打到一半就回头补漏。

第二条,是战线越拖越长,日本兵自己都撑不住。

打到1942年,日军已经南侵东南亚,还要死守中国占领区,兵力拉扯到极限。他们不得不集中力量打“豫湘桂战役”,控制越南、广西、广东,图谋封锁滇缅公路。

而这时的陕西,已经不是“必争之地”了。他们想掐断中国的国际援助,不是硬攻山地,也正因如此,日军将主力调往南线与东南海岸,陕西反倒成了“打不动就先放着”的地带。

第三条,还是中国自己太硬。

八路军一直在敌后骚扰,国军守住了大后方,苏联有时还通过新疆向中国提供战略援助。中美空军远征队开始从印度起飞支援重庆和西安。越到后期,日本越怕开新战线,生怕自己兵力拖垮。

再说白了点,他们打得起冲锋,打不起消耗战陕西一旦沦陷,后续补给要靠空投?靠驮马?根本不可行,连日军参谋部都承认:“延安虽小,若战,三年未必能下”。

这句评价,不是恭维,是敬畏。

总结

从延安的火塘到潼关的石堡,从八路军的破枪到国军的重炮,从绵延的黄河天险到人民的骨头硬气,陕西没被染指,不是运气,是全中国最坚强的防线在那里

丁丁想问一句,如果今天我们站在潼关黄河边,能想象80多年前,一个个赤脚兵、一个个背干粮的村民,是怎么把这个地方守成一块铁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历史   陕西   日本   中国   潼关   日军   延安   黄河   西安   陕北   国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