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在近年来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央企着手调整战略布局,以适应新能源时代的挑战。
近日,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央企近期再度“出手”,抛售超14家新能源公司。自2025年起始,国家电投在这场股权转让的“浪潮”中表现得格外引人注目。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南方电网、中石油五家能源央企就已经有超14条转让动态,其中国家电投独占鳌头,占据了50%,共有7家能源公司股权转让。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彰显了央企在新能源领域布局的深度调整,也预示着中国能源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近期央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股权转让,并非标志着投资风向的根本转变,而是其投资组合的调整与优化。”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经济学家余丰慧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能源行业正快速发展,技术迭代加速,市场需求多变。央企适时调整投资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新机遇。此举更多为战术性调整,旨在优化资源配置,而非战略方向上的撤退。央企将继续深耕新能源领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电投独占鳌头
国家电投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其新能源装机规模一直位居行业前列。然而,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加剧和自身战略调整的需要,国家电投开始逐步优化其新能源布局。
近期,国家电投宣布转让其旗下部分新能源公司的股权,旨在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有效分散。4月11日,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上的一则披露信息显示,国家电投旗下五凌电力有限公司正式转让四家新能源公司股权。
这四家公司包括汝州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55%股权,底价1.73亿元)、江陵县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55%股权,底价2.14亿元)、新安县协鑫光伏电力有限公司(55%股权,底价1.58亿元)和清远佑昇资产投资有限公司(51%股权,底价1.71亿元)。并且,一旦这些项目股权售出,标的企业便不得再继续使用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字号、经营资质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也不得继续以国家出资企业子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
回溯过往,国家电投的转让动作并非首次。在2024年7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其旗下子公司就曾密集挂牌转让河南、湖北等地14个光伏项目公司股权。
例如,3月4日,国家电投集团(北京)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拟转让国家电投集团通道风力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底价27668.40万元;1月26日,国电投海鄂(湖北)新能源有限公司转让湖南邵阳国电投新能源有限公司50%股权;1月6日,国家电投的控股子公司五凌电力有限公司转让衡东凌南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底价30万元。
去年9月,国家电投重庆公司同步挂牌转让重庆绿欣20%股权。该公司持有綦江、巴南等地50MW户用光伏项目。同月,国家电投绿电河南公司挂牌转让邯郸德源90%股权、林州林能100%股权。
国家电投引领新能源资产调整潮流,迄今已累计转让22家旗下新能源公司股权。此番动作涵盖光伏、风电两大领域,项目总装机容量超3.2GW,交易估值高达约180亿元。
多家央企发布转让信息
作为全国最大的电网企业,国家电网在此次动态中也有所动作。4月12日,国家电网旗下上市公司国电南瑞和国网英大分别发布股权重大变动公告。国网电科院拟将其全资子公司南瑞集团持有的国电南瑞51.49%的股权,无偿划转至国网电科院。本次无偿划转完成后,国网电科院将直接持有国电南瑞56.90%的股权,南瑞集团将不再持有国电南瑞股份,国电南瑞的直接控股股东将由南瑞集团变更为国网电科院。
同时,国网电科院拟将其持有的国网英大7.49%的股权无偿划转至其全资子公司南瑞集团。本次无偿划转完成后,国网电科院将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南瑞集团将直接持有国网英大7.49%的股权。而此次国电南瑞和国网英大股权变动的直接原因均为“落实国资委关于法人层级压减相关工作要求,理顺股权关系”。
三峡集团同样参与其中。2025年3月,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让开封平煤北控新能源有限公司50%股权;2月,中国三峡集团无偿划转长江电力9.79亿股股份至长江环保集团。
南方电网和中石油也分别有转让行动。2025年3月,南方电网转让贵州金晟新能源有限公司5%股权;2月,转让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5%股权。4月,江苏中油昆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转让徐州城通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方为中石油昆仑能源旗下全资子公司。
央企为何纷纷抛售?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能源央企频繁处置项目公司股权,主要对象为亏损及高负债企业。以国家电投为例,其抛售的多个项目公司公布的2023—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与净利润普遍下滑,部分企业甚至陷入亏损,负债高企,成为股权处置的重要原因。
余丰慧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央企转让新能源公司股权,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本效率。随着新能源行业迅猛发展,部分早期投资项目或不再符合长期战略,或经济效益未达预期。通过股权转让,企业可回收资金,重新布局更具潜力或战略匹配度更高的新项目,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资本最大化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转让后,央企将进一步聚焦于优化其能源业务结构,特别是加大对高效、清洁、可持续能源项目的投入。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加强对新技术研发的投资,推动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会更加注重提升现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此外,央企还可能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全球竞争力。这样不仅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能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余丰慧对本报记者补充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提出“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深刻调整。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将2025年定位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将加大战略性重组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新能源、电网数字化等关键领域集中。
能源央企资产整合高潮迭起。这些动作不仅涉及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还涵盖水电、火电、储能等多元能源资产,交易规模与频率均创历史新高。
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需要注重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效应的发挥。此外,央企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监管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策略以应对风险。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