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必须吃饺子!”
“不对啊,我妈说冬至才吃饺子!”
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朋友圈总会上演一场“饺子归属权之争”。
有人坚信“立冬吃饺子不冻耳朵”,有人执着“冬至吃饺子暖一冬”,连北方老铁都能吵出不同答案。

这俩节气差了四十多天,到底哪个该吃饺子?
其实答案不是“二选一”,里面藏着节气文化和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要搞懂吃饺子的规矩,得先分清这俩节气的本质。
简单说,立冬是“宣告入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就意味着冬天正式开场了。
这时候北方开始结冰,但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就像给生活按下“入冬准备键”。
而冬至是12月21日到23日之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白天慢慢变长,古人叫“冬至一阳生”,相当于冬天的“能量转折点”,也是数九寒天的开端。

民俗专家解释,老祖宗对“开始”和“转折”都很重视,都要通过吃来“仪式感”加持,饺子刚好符合需求——皮薄馅大,能裹进各种食材,象征“收纳福气”。只不过不同地区根据气候特点,把饺子分给了不同节气。
在东北、华北等地,立冬吃饺子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还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
这说法不是瞎编,和北方的气候还有饺子的形状有关。
北方立冬后气温骤降,耳朵暴露在外容易冻伤,而饺子的形状像极了耳朵,吃饺子就像给耳朵“保暖”,是老祖宗的谐音梗智慧。
更重要的是,立冬是秋收结束的节点,家家户户有了余粮,刚好能包饺子庆祝丰收。

过去东北人立冬包饺子,会把白菜、萝卜和猪肉混在一起,白菜象征“百财”,萝卜叫“菜头”寓意“好彩头”。
现在生活好了,馅里多了虾仁、鲅鱼等海鲜,但“立冬吃饺子”的仪式感没变,不少家庭还会在这天包冻饺子,存起来当整个冬天的储备粮。
如果说立冬吃饺子是“地域传统”,那冬至吃饺子就带着“全国共识”,还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看到百姓冬天冻得耳朵溃烂,就发明了“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包进面皮里,煮熟后分给百姓吃。

因为形状像耳朵,吃了之后耳朵真的不冻了,后来“娇耳”就演变成了饺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流传开来。
冬至吃饺子的讲究更细致:河南人喜欢用羊肉馅,说“冬至吃羊肉,暖身抗寒冬”;山东人会包素馅饺子,搭配腊八蒜解腻;南方虽然更爱吃汤圆,但在安徽、江苏北部,冬至饺子也是餐桌上的主角。

而且冬至是“数九”第一天,吃碗热乎饺子,刚好能开启“一九二九不出手”的御寒模式。
其实不用纠结到底哪个节气该吃饺子,老祖宗的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北方不少家庭立冬和冬至都吃饺子,只是馅不同——立冬吃肉馅庆丰收,冬至吃素馅保平安;南方人也常跨界,冬至既吃汤圆也尝饺子。

民俗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就像有人说的:“管它立冬还是冬至,只要家人围坐,吃碗热饺子就是好日子。”
下次再有人争论“哪个节气吃饺子”,不妨笑着递上一碗:节气是时间的刻度,饺子是生活的温度,只要吃得开心,每天都能是“吃饺子的好日子”。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上头条 聊热点##立冬适合吃什么##我的冬至记忆#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