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失业君小编 图 | 网络
一份份金灿灿的星巴克月饼礼盒,正在成为一线员工的沉重负担。这些放在货架上售价高达358至468元的月饼,如今却在二手交易平台以低于半价的方式被员工们急切地抛售,每一条交易记录都写着沉默的抗议!
“被逼着垫了15盒,金额近3000元。”一名IP属地为湖南的星巴克兼职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中秋月饼销售任务使他的生活费吃紧。评论区里,各地员工纷纷诉苦。
一位浙江全职员工留言:“目标25盒已经垫了5盒,已经一千多元了。”更让他焦虑的是惩罚措施——完不成任务将被取消三薪班次,还要自掏腰包去偏远景区门店支援。
星巴克每年中秋推出的月饼因其独特口味和设计,一直是市场上的高端产品。一盒6枚装的“星巴克流金月饼礼盒”售价358元,8枚装的“星巴克圆满月饼礼盒”则卖到468元。
这些月饼不仅面向到店顾客,更是每个员工需要完成的销售任务。根据多名自称星巴克员工发布的帖子,全职员工需要完成25盒销售目标,兼职员工要完成15盒,未达标部分需自费购买。
曾在上海某星巴克门店工作近两年的陈某表示:“全职伙伴需要销售15套月饼”,如果完不成任务,不自己补贴就会被经理“摆脸色”。她最多一次自己掏了1500多元买月饼,而她平均每月工资才3900元左右。
随着任务压力增大,二手交易平台成了员工们的“救命稻草”。在平台上发现,众多自称星巴克员工的卖家正在低价抛售月饼礼盒。
原价358元的6枚装月饼被砍到175元,468元的8枚装也只卖248元。甚至有人售价低至148元一盒,几乎打了4折。
一位IP地址显示在大连的卖家坦言:“自己得贴一点,不贴钱是卖不出去的。”
虽未被强制完成,但她推测低价甩卖的南方同行可能“压力更大”。
面对舆论压力,星巴克中国在9月11日做出回应:“对于网友所说的情况,我们正在核实。星巴克不允许垫款自购这种行为,这是原则问题。”
公司同时提醒消费者:“到正规渠道购买我们的月饼,保障自己的消费者权益。”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比官方回应复杂得多。曾在广州某星巴克门店做学生兼职的王某透露,其门店经理虽不强制要求员工掏钱买月饼,但完不成指标的员工会被“一对一复盘原因”,进行“绩效沟通”和“薪酬沟通”。一些全职伙伴不想被约谈,只能自己掏钱买一盒。这种压力与门店店长的管理风格有密切关系。
有律师指出,将销售压力转嫁员工属违法操作。企业把经营风险强加给劳动者,违背了劳动关系的自愿平等原则。若员工反映的情况属实,部分星巴克门店的行为涉嫌违反劳动法。若某些员工不负责销售工作,但门店安排销售指标,且要求员工先行垫付钱,属违法行为。
这种强制摊派销售任务的现象在行业内并不罕见。许多企业都尝试过“全员销售”模式,但这种做法往往涉嫌违法和压榨员工,却屡禁不止。
星巴克为何如此急切地推销月饼?答案可能藏在它的中国业绩里。
经历了中国区业绩持续下滑后,星巴克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终于迎来了中国市场部分指标的回暖。财报显示,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可比交易量同比增长达6%,但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了4%。
尽管有所回暖,但同店销售额数据曾经连续几个季度同比下滑,说明顾客到店的消费次数或消费金额在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月饼销售成为星巴克中国市场本地化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5年开始在中国门店销售月饼,这类节日礼品商品更多是作为流量和品牌营销的工具。
巧合的是,星巴克正考虑出售中国业务。据报道,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殷拓集团)与红杉中国已成为最终候选方,将在10月底做出最后决策。星巴克可能会保留30%左右的股份,剩余股份由多间平均持股不超过30%的买家持有。
这一背景或许解释了星巴克为何在当前时期格外重视月饼销售业绩。公司高层可能希望在中国业务出售前最大化提升业绩,从而获得更高的估值。
但这种压力最终转嫁到了一线员工身上,尤其是那些收入最低的兼职员工。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星巴克月饼事件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商业伦理问题:当企业面临业绩压力时,应该如何平衡经营目标与员工权益?企业必须认识到:员工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员工不仅违法,也会破坏企业文化,损害长期竞争力。
对于那些正在二手平台上低价抛售月饼的星巴克员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实实在在的权益保障和企业尊重。
二手平台上,原价358元的星巴克月饼被标注175元甩卖。一位IP地址显示大连的卖家坦言:“自己得贴一点,不贴钱是卖不出去的。”这些低价抛售的链接仍在不断增加,每一个交易记录都是无声的抗议,记录着企业管理中那些需要被看见和改进的角落。
星巴克咖啡的香气曾经承载了一种职场文化的承诺,而今,每个月饼礼盒里包裹的可能是亟待重新审视的商业伦理与管理责任。
议
网友热议
@张三拾Ares(IP京):
一边是四百多一盒的月饼,一边是员工三千多的工资,还要逼着自掏腰包完成销售指标?星巴克这是把高端的人设毁在了对员工的态度上啊……
@霉霉尔Candy(IP吉):
在二手平台看到那么多低价星巴克月饼就猜到是员工在卖了,没想到背后这么心酸。企业完不成销售目标就让员工买单,这算什么商业逻辑?
@李玲Toarey(IP川):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这套‘全员销售’的PUA该停停了。
@饶羞羞Muramua(IP苏):
消费者花高价买产品,结果员工被迫垫钱,这中间的钱到底被谁赚了?
@猴哥charming(IP皖):
国际大品牌也玩这套?中国市场的业绩压力再大,也不能转嫁给最底层的员工吧?这种管理方式太落后了。
@小枸杞Xiaogouji(IPHK):
想起了被银行ETC任务支配的恐惧,现在连星巴克都这样了?各行各业都在把销售压力转嫁给员工,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吗?
最后一条,
学废了。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