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印巴分治前的宗教仇杀以及分治后一个时期的大规模血腥民族迁徙和仇杀因甘地的被刺而渐归平静。
但是,印、巴分治留下的领土争端又成了两国长期交恶的原因。
“蒙巴顿方案”留下的未解决的领土问题是长时期印、巴冲突的根源之一。当然,这种冲突也是宗教矛盾的一种新表现形式。
根据“蒙巴顿方案”,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成了一个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这块地方面积共约22万余平方公里(另一说为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其中穆斯林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7%,而印度教徒约占20%。依据“蒙巴顿方案”的原则,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应划归巴基斯坦,但同时又规定了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既可选择加入印度,也可以加入巴基斯坦,还可以宣布独立。
这样,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在分治时就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巴基斯坦在分治后主张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一地区的归属,但印度则坚持克什米尔应归属印度。分治时,克什米尔地区的统治者是信仰印度教的土邦王公,他们同意将这一地区并入印度,而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居民则希望归入巴基斯坦。“蒙巴顿方案”留下的问题很快成了印巴争端的祸根。
1947年10月30日,印度通过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印、巴为此发生了分治以来的第一次战争。
印、巴分治以后,巴基斯坦拥有东、西巴基斯坦两大块国土。西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河流域,它东邻印度,北为查漠和克什米尔地区,东北与中国为邻,西北与阿富汗接壤,西与伊朗毗邻,南濒阿拉伯海。在西巴东侧边界的南段是塔尔沙漠,中段则是旁遮普平原,北边则是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
就在分治时,印、巴双方都十分看重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地位,因为那块土地在防御上十分重要。印度方面认为,“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国家创始人之一、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所讲的话。
同样,巴基斯坦的总理阿里·汗也很清楚克什米尔的份量,他曾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为了争夺克什米尔,1947年10月印、巴分治后立即兵戎相见,发生了第一次印巴战争。这场战争共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巴基斯坦派出了以部落武装为主的兵力共约5万人参战,而印度则出动了两个师及若干土邦部队约4万人参战,结果,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尤其是占领了杰纳布河、拉维河的上游,这两条河流对巴的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印度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占了战略上的便宜。
巴基斯坦在战争后仅控制了克什米尔1/3的土地和1/4的人口。
印巴分治时,印度是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的。按分治方案,2/3的英印殖民军部队划归印度,1/3划归巴基斯坦,永久性军事设施则按所在的地方决定归属。在具体划分上,属于穆斯林的联队分给巴基斯坦,其余划归印度。按民族混编的联队的穆斯林士兵自愿加入印、巴一方。最后,印度分得74个营,巴基斯坦分得33个营。印度还分到了其他的民族联队。
经过划分,印度陆军拥有了12个装甲团,18个炮兵团,15个步兵联队共26.6万人;空军分得1.2万人,拥有6个战斗机中队和1个运输机中队;海军分得1.1万人,拥有25艘小型舰艇,三军共计有28.9万人。在这支印度军队中,陆军占了绝大多数,是主要军种。
相比而言,巴基斯坦的兵力居于劣势,仅以空军为例,分治时巴空军分得了共3个中队,包括2个“风暴”1式歼击机中队和1个“达科他”式运输中队和5个空军基地,共有歼击飞机35架、运输机2架、教练机36架。人员上有军官220名、军士2112人,合格的飞行员不过40人,飞机的完好率很低,没有多大的战斗力。
印、巴间的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造成了两国长期以来的军事对峙。给双方的国防建设、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方向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在印度沦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时期,英国殖民者把印度建成了它在东方殖民体系的中心,英属印度变成了英国在东方扩张的基地,印度洋变成了“不列颠内湖”。
印巴分治后,印度政府十分缅怀昔日阿育王时代的民族光辉,希望恢复昔日大印度的繁荣。从国家战略上讲,印度的目标是做亚洲和印度洋的中心和领袖国,并希望成为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一等强国”。
独立之后,印度决心继承大英帝国的“印度中心”地位,建设“大印度联邦”。早在独立之前的1944年,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同时,尼赫鲁还断言: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而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尼赫鲁的“印度中心论”和“小国灭亡论”表明他对大英帝国政治战略的继承。
对于“大印度联邦”,尼赫鲁论述得更早,1934年,尼赫鲁就说过:
“我个人对于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缅甸和锡金,阿富汗和其它国家。”
这一思想当然产生在印度独立之前。而在独立之后,印度最大的企图是继承大英帝国的边界和安全体系。但是,战后的世界格局并未能使尼赫鲁实现其“大印度联邦”的设想。
以美、苏超级大国各为一方,在战后形成了两个对峙的政治集团,冷战气氛笼罩着全球。在亚洲的东方,另一位亚洲巨人中国已经觉醒,中国军队已进军西藏,印度失去了大英帝国在西藏的特权。在南亚次大陆,印、巴分治后两国即形成对峙局面,刚刚独立的印度国内经济相当落后,百废待兴。
因此,尼赫鲁一直无法马上实现其“大印度联邦”的梦想。
尽管如此,从独立到1964年,尼赫鲁一直领导印度为实现其梦想而努力。在50年代初至1965年,印度的国防建设、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发生过一次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导因是印巴长期的对峙以及1962年印度失败于对华战争促成的。
独立以后,尼赫鲁根据当时的现实考虑了印度的国家安全问题,面对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和对立,尼赫鲁提出了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1946年9月7日,尼赫鲁对不结盟的概念作了解释:
“大国政治集团的相互对立过去已经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还会再次导致规模更大的灾难。为此,我们打算尽可能地躲开大国政治集团。”
印度的防务专家对尼赫鲁这一思想解释得更明了,认为“一个新独立的国家想要自立并置身于斗争与动乱的漩涡之外,不结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独立和机动的余地。”
在50年代,印度执行的是“消极的不结盟”政策,所谓“消极的不结盟”,一位印度国防部长于1954年解释道:
“我认为中立是当今世界最好的防御武器,如果一国的中立受到另一国的侵犯,就会有对此关心的大国出现,使侵略者受到抵制。因为有另外一方的保护,任何一方都不能进攻一个中立国家。”
印度这种消极的不结盟政策被认为是影响了国防计划的制定和军事力量建设。1962年前,印度确实未与任何一国结盟,他们可以与两大阵营的国家建立关系,左右逢源。但是,从军事战略上讲,“消极的不结盟”确实影响了印度的军事力量发展。
如前所述,印度在独立之前其领导人便企图建立“大印度联邦”。独立之后,印度是以南亚次大陆为其扩张范围的,印度坚持认为次大陆的稳定和安全是最重要的。因而,在60年代末前,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安全体系,这些措施包括把尼泊尔、不丹、锡金作为保护国,蚕食中国领土以图建立喜马拉雅山的防务体系。印度认为,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威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自内部的主要是印度的对手巴基斯坦。
从独立之初开始至50年代,印度根据安全形势的分析和南亚战略格局制定了其军事战略方针。
美国为了构筑欧洲经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经日本、韩国的遏制中苏的包围圈,在对外政策上不称道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相反地认为巴基斯坦是“在穆斯林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民强烈的精神信仰使他们成为反共的可靠堡垒”。这是美国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所下的结论。
对于印度的做法,巴基斯坦则是针锋相对的,认为“强大邻国的敌意使得巴基斯坦不得不加入防御联盟来保持她的自由”,这是巴基斯坦外长弗·汉·农于1955年所指出的。
为对付印度,巴基斯坦采取了以下步骤:
1954年5月,巴基斯坦与美国缔结《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协定规定美在巴遭到侵略时要采取适当行动,包括派武装部队增援。作为回报,巴答应美在白沙瓦建立通讯基地。
1954年9月,巴基斯坦又加入美、英、法、澳、新、泰、菲参加的“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5年,巴基斯坦又加入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参加的“巴格达条约”。
通过这些条约,巴获得了安全上的保障,特别是美巴结盟,使巴基斯坦获得了经济上、军事上的援助。但是,美国并不想完全失去印度而使其倒向苏联,也给予印度以经济上的大力扶持。美国扶植印度可以一箭双雕,既防止其倒向苏联,又可利用印度抗衡中国。
其次,中国军队进军西藏也对印度的军事战略产生一定的影响。西藏是尼赫鲁十分重视的地方。50年代初,中国军队进驻西藏时,印度曾一度企图阻挠。后因国力有限,无法阻止,才采用了实用的妥协政策。在印度,有人提出中国进军西藏“几乎来到了我国(印度)的大门口”,“喜马拉雅山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建议把北部和西北部边境的防务筹划起来。
在50年代,印度的军事战略方针就是在上述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印度当时的国家总战略目标是继承英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全面继承大英帝国时期的疆界,称霸次大陆。在谁是印度的主要敌人这个问题上,印度陆军参谋长蒂迈雅上将为首的军方认为“印度的真正敌人是中国而不是巴基斯坦”。
但尼赫鲁和梅农等认为在国家军力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面对中苏联盟和美巴联盟,印度必须“以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巴基斯坦”,“以外交手段对付中国”,并与苏联保持友谊以牵制中国。
在50年代,印度在对华战略上是以外交作掩护而从军事上逐步蚕食中国的领土。到60年代初期,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推行“前进政策”,挑起中印边界争端和冲突,最终因未作好军事准备而吃了败仗。与对华战略不同的是,从独立至50年代末,印度是以巴基斯坦为主要作战对象的,其军事战略从分治之初的“战略进攻”转为“积极防御”。
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印巴双方即进入军事对峙阶段。从1954年始,巴基斯坦因与美国等结盟而大大改善了武器装备。印度为抵消巴基斯坦的威胁,也积极购买了一批军火以抗衡巴基斯坦军事实力的增长。
由于经济建设压倒了国防,印度在50年代的军费被压到了最低限度,所购的武器装备也仅是为应付巴基斯坦而已。因此,从总的来看,印度在50年代对巴基斯坦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他们为此还制定了许多作战方案,在印巴边境集中了陆、空军的绝大部分兵力。
应该说,印度在50年代采用的不结盟政策为印度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在军事和外交手段的相互配合下,印度基本继承了英帝国主义的疆界,北部控制了三个喜马拉雅山小国,西部防御着巴基斯坦,占领了克什米尔2/3的土地。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几年中,南亚的战略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中印边界,两国因边界争端而发生了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印度的对外政策及国防建设、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从而也影响到了印巴的军事力量对比。
从1959年起,美国对南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当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印,印美关系有所改善。美国改变了过去指责印度“不结盟”政策的态度,转而看准了中印边界争端的机会,支持和同情印度。从1959年始,美国在4年中向印度提供了总额达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目的是希望印度、巴基斯坦均靠近美国而对付中国。
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后,美国应尼赫鲁的要求开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战争未结束,美国就提供了6千万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1963年,美与印又达成共同防御中国的协议。一直到1965年印巴战争时,美国才停止对印、巴双方的军事援助。
苏联为与美国争霸,也不甘寂寞。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印苏关系更加密切。印度是想借苏联来压制中国,而苏联因与中国不和而大力增加对印的军事援助。开始,苏联对中印边境争端中支持了印度。战争爆发后,更加紧了对印的支持,以致到1971年8月与印度签订友好条约。
恰好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访华后的8月9日,印苏签订针对中、美、巴的具有军事条约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印度全面倒向了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军援。
早在1962年前的二、三年里,中印边界争端不断升级,印度在军事战略上对巴基斯坦和中国采取了“西防北攻”的战略方针。
印度在中印战争中失败后,及时调整了军事战略方针,针对过去“消极的不结盟”政策,尼赫鲁作了深刻的反省,承认这项政策导致了对印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忽视,从而采取“积极的不结盟”政策,大量吸收军援,走上依靠大国大力扩军备战的道路。
从1962年至1971年,印度的军事战略方针由“西防北攻”变成了“西攻北防”,即在北部展开“纵深防御”以防备中国,而对西部的巴基斯坦采取了攻势。
1962年后,印度上下都认为其主要敌人有两个,即是巴基斯坦和中国。
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印度的国防建设进入了全面的紧急备战时期。1964年,印度开始执行第一个国防五年计划,大幅度增加军费,开展以吸收外援为主的国防生产,更换新的武器装备,进行紧急扩军备战。
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便是在印度紧急备战时期发生的。从1962年至1965年,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战略开始由积极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尽管这时印度刚开始执行第一个国防五年计划,军队正在扩编,新一代的武器装备仍未能够更新,但印度还是与巴基斯坦打了一场难分胜负的战争。
国家安全观、国家战略及军事战略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指导性的影响。在此,我们还有必要回顾一下印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历程,借以说明到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印度的武装力量建设的情况,说明其军事实力。
印度独立后,面对的是殖民掠夺、宗教仇杀和战后贫弱的局面。为了改变国内经济的极度贫困,尼赫鲁政府制定了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对内倾全力发展经济的总方针。对于军事力量的发展,强调的是“军事方针要同外交政策相协调,二者必须服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1958年尼赫鲁还说:
“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这只谈对了一半。毫无疑问,安全也是由政府来保护的。如果你有友谊,你就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安全;如果你有敌手,你就多少有些危险。因此,制定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政策,在获取安全的问题上比任何其他措施都重要。”
在谈到武装力量建设时,尼赫鲁会常常谈到这些观点。在50年代印度独立后建立国防军时,尼赫鲁政府为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最大限度地将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的装备费用压到最低限度,同时用外交手段来保障国家安全。
1962年中印战争前,印度国防和军队的建设重点放在优先经济,改革旧军制,建立国防新体制方面。
如果说有一定的发展的话,那就是购买了不少武器装备,针对巴基斯坦而重点建设了空军。
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印度空军提出将空军扩充到20个战斗机中队以对付巴基斯坦的要求,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只同意扩充10个中队。
1952年,印空军又提出扩展到15个中队,但到1953年才获准。1954年始,巴基斯坦相继参加各种条约组织,并在美国的援助下获得了大量武器装备,空军的飞机性能和陆军的火力均有突飞猛进的加强。印度空军认为,为应付巴基斯坦,空军必须改善武器装备以备发生战争时支援陆军作战。
同时,改善空军的装备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保护印度领空不受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空军的装备改善获得了优先。印度一次性地向英法等购买了300余架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其中有法国的“神秘”式A型截击机110架,英国“猎人”式56型地面攻击机160架、英国“堪培拉”式B1型轰炸机78架。空军的费用大为增加,到1958年达8.5亿卢比,而1954年才有2.5亿卢比。空军飞机数量从原来的300架增至600余架,实力大为增强。
在空军获得飞快发展的时期,陆军也购买许多装备,包括从英法购买了“百人队长”式中型坦克200辆、AMX-13轻型坦克150辆。海军也从英国购买了一批旧舰艇,包括“迈索尔”号巡洋舰及其他驱逐舰、护卫舰等,到60年代初,印海军又购买了“维克兰特”号轻型航空母舰。
在50年代,印度空、海军有了较快的发展,其战略目标是针对巴基斯坦的,但陆军是主要军种的格局并未改变,其在军费预算中占去了75%以上的比例。
在购买国外武器装备的同时,印度从1955年后也开展了一些国产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包括仿制英国“蚊蚋”式轻型战斗机、研制国产HF-24地面攻击机等计划。陆军武器研制方面,印度已着手国产伊沙普尔7.62半自动步枪的制造计划等。但是由于财力和技术上的原因,这些计划在50年代未能实现。
1962年10月中印战争前,印度三军的总兵力达到了51万人,其中陆军45.8万人,空军3.6万人,海军1.6万人。
三军中以空军发展为最快,是建军的重点。在装备方面,海、空军的武器均从国外购买,陆军的轻武器虽能自制,但还十分落后。大部分陆军步兵还使用二次大战时的李安飞特式步枪。
1962年10月发生的中印边境战争,印军在冲突中打了败仗,有6个旅被歼,8000人被俘。此后,印度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了转折,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极力利用“积极的不结盟”政策寻求大国的大量军援。
在1962年后的短时间内,印度把加强国防放在了“压倒一切”的地位上,认为“没有国防,经济发展便等于零”。
为了充实国防,扩军备战,1962年10月印度成立了内阁紧急委员会,由内阁总理担任主席,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1963-1964年度的军费比前一年度增加了1.5倍,总额达81.6亿卢比。三军总兵力也从51万增至73万人。1964年,印度在第一个国防五年计划中,其投资总额为567.6亿卢比,其中用于购买国外武器装备的外汇是69.827亿卢比。
全面扩军备战的第一步及此后十年的换装计划是:
陆军扩充至82.5万人,10年内建成适应印中边境作战的10个山地师,还要建4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陆军的全部装备实现更新换代;空军将扩充到45个中队,建设一批现代化机场和设施,购买和仿制一批新型超音速飞机;海军的发展主要是添置一些新舰种,但在1962一1965年间,海军的发展尚未列入具体议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