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栀
“栓忠,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到城里去。”
这句朴实的话语,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褚栓忠幼小的心灵里,为母亲买房成为了他最大的心愿。
1971年,褚栓忠出生在河北省元氏县南沙滩村的一个贫困农家,
家中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六口人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那时的农村,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一家人挤在一间漏风的土坯房内。
七八岁时,褚栓忠就已经跟着母亲下田锄草干活,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家里连鞋子都不够穿,
他经常赤脚在田间地头奔跑,脚底板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他的童年几乎没有玩具,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村里老人讲故事,
或者自己编一些小故事逗弟妹开心,
也许正是这种环境,培养了他对表演的天然敏感和兴趣。
后来两个哥哥为了支持弟弟学业,相继辍学外出打工,
家里的经济状况略有改善,他终于可以前往石家庄读高中,
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上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摆脱贫困的命运。
然而,他的心中有着不同于父母期望的梦想,
他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能走上艺术道路,
于是在同学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石家庄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张谦施教授。
张教授被褚栓忠的嗓音和真诚所打动,愿意收他为私人学生,
但每节课8块钱的学费,对于每月只有30元生活费的褚栓忠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面对困境,张教授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借给他一辆三轮车,
让他每天早上到菜市场批发蔬菜,然后卖给师范学院周边的居民,
就这样,褚栓忠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每天凌晨四点,当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中时,
他已经骑着三轮车,穿过寂静的街道,往返十几里路去批发市场进货。
卖完菜后,他匆匆赶回学校,继续他的学业。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学会了做生意的技巧,也让他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市井小人物,
为他日后塑造戏中角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晚上回到宿舍,其他同学都在休息或娱乐,褚栓忠却还在借着昏暗的灯光复习功课或练习声乐。
当同学们调侃他:“这么节俭,将来怎么找对象?”
他只是憨厚地笑着回答:
“我肯定不会娶城里姑娘,太娇气,花钱大手大脚,我一定要找我们农村老家的。”
这番话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而他却涨红了脸,不明白为何这句真心话会成为笑料。
高中毕业时,褚栓忠希望能考入师范学院继续跟随张教授学习音乐,但遗憾的是,他落榜了。
面对这个打击,父亲做出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老牛让他复读,
在农村,牛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耕种的得力助手,
卖牛意味着父亲将亲自拉犁耕地,承受更多的身体负担,
父亲的这一决定深深触动了褚栓忠的心灵。
暑假期间,他和哥哥们一起在工地打工,白天顶着烈日搬砖运水泥,晚上还坚持在路灯下复习功课。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将来在城里买房,接父母来享清福,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付出。
就在复读期间,命运之神向褚栓忠伸出了慷慨之手。
临近高考,一位同学向他提起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信息,并邀请他一起报考,
这对褚栓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选择,但也是一个与艺术梦想更为接近的机会,
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决定一试!
离家赴京的那个清晨,母亲陪他走了几里山路到公交站,
交给他50块钱和6颗煮鸡蛋,这是家里所能给予的全部资助。
当汽车启动时,他透过车窗看到母亲站在路边的柿子树下,
踮着脚尖不断张望,直到汽车消失在转弯处,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褚栓忠的记忆中,每当想起,他总是泪流满面。
在中戏面试的第三轮,老师要求考生讲述一段难忘的经历,
褚栓忠选择讲述了母亲送他上车的场景,他没有任何表演技巧,只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番真情流露不仅感动了他自己,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
最终他成功被中戏录取,而当录取消息传回村里时,大家都为他而感到高兴,
全村人为他凑齐了八百元的学费,原本父母想让妹妹辍学来维持他的生活费,
好在最后被他言辞拒绝,他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
大学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处打工,洗碗、搬砖、临时演员,只要能挣钱,他都愿意去做,
大一之后,褚栓忠再也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完全靠自己的打拼维持学业和生活。
好在生活艰辛,但他在表演上的天赋却日渐显现,他特别擅长塑造普通人物形象,
那些市井小民、农民、工人在他的诠释下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力量感。
大学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褚栓忠被分配到国家话剧院工作,成为全村的骄傲,
然而,作为一名话剧演员,收入有限,生活依然紧张,
为了改善生活状况,也为了实现给父母买房的承诺,他开始尝试接拍电视剧。
先后拍摄了《一亩三分地》《危情时刻》《人子》等,
凭借扎实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逐渐获得了导演和观众的认可。
2004年,在一部电视剧的拍摄现场,褚栓忠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东北姑娘谭赫。
谭赫当时还在吉林艺术学院读大四,家境优越,是典型的城市女孩——活泼开朗,时尚大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这个阳光女孩产生了好感,
可由于自己的家境导致他无法将这份感情宣之于口。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谭赫毕业后主动从吉林追到北京寻找他,
两人正式开始交往,褚栓忠虽不善言辞,不懂浪漫,但处处体贴入微:
见谭赫鞋脏了就帮她刷干净,
知道她胃不好就烤焦馒头片给她吃,下雨天会提前去接她下班,
这些小事虽不起眼,却让谭赫感受到了真挚的爱意。
最后两人顺利见父母,步入婚姻,
只不过让人没没有想到的是在领证前的一天,他向谭赫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希望先在石家庄给父母买套房,让他们先享清福,婚房可以以后再买。
这个决定让亲友们忧心忡忡,认为他在引火烧身,故意制造婆媳矛盾。
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谭赫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甚至亲自监督装修,
从选材到布局都亲力亲为,务求让公婆住得舒适称心。
当初所有人担心的“城里媳妇娇气”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
褚栓忠娶到了一位真正懂他、支持他的妻子。
婚后不久,谭赫生下女儿,一家人暂时挤在单位分配的简陋宿舍里。
为了给妻女更好的生活环境,褚栓忠开始拼命拍戏,
先后接演了《喜耕田的故事2》《大女当嫁》《不如跳舞》《傻春》等多部热播剧。
虽然年龄和形象的限制,让他只能饰演一些小人物角色,
但凭借精湛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他赢得了众多同行和观众的赞赏,工作机会从未间断,
几年后,儿子出生,他的事业也步入稳定期,终于在北京买了一套三居室,一家人住得更加宽敞舒适。
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带全家人回河北老家看望父母,或者接父母来北京同住一段时间,
看着父母在城市生活的满足笑容,他感到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四年前,已经50岁的他有意识地减少工作量,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家庭生活上,
他经常接父母或岳父母来家中小住,陪他们逛街散心,享受天伦之乐。
近年来,他只拍摄了《假日暖洋洋》《幸福到万家》《北上》《青山是故乡》等几部作品,
但每一部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角色鲜活饱满,充满生活气息。
回顾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他始终保持低调,从未有过绯闻或炒作,
只是踏踏实实拍戏,与家人低调的过着幸福的生活。
几十年过去,褚栓忠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和教导,
“在成为一名好演员之前,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