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口蘑”名字由来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原来,口蘑并不是一口一个的小蘑菇,而是因为这种产自蒙古草原的白色伞菌,曾经都是通过河北张家口输往中原地区,才得名“口蘑”。
这个冷知识让不少网友直呼“想不到”,纷纷感叹:“感觉自己的知识突然被充值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大家深入探讨,越来越多“名不副实”的食物名称浮出水面。原来在我们熟悉的餐桌上,还藏着这么多有趣的命名故事。快来看看你被这食物名字骗了多久?

名不副实
那些因集散地而得名的美食
食物的命名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因品种得名,有的则源于其正宗产地,还有的则像口蘑一样,得名于关键的集散地。
口蘑其实是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一种白色伞菌属野生蘑菇,主要产地是在内蒙古锡盟的东乌旗、西乌旗和阿巴嘎旗、呼伦贝尔市、通辽等草原地区。
既然产自内蒙古,名字里的“口”又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一条古老的贸易路线里。

历史上的张家口,是蒙古草原物产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这种草原蘑菇正是由此走进千家万户,便干脆以“口蘑”为名,铭记这段旅程的起点。
因集散地出名的,还有龙口粉丝和波士顿龙虾。
龙口粉丝其真正产地在山东招远等地。自1916年山东龙口港开埠成为重要商港后,周边生产的粉丝便由此集散外运,故得此名。

同样,大名鼎鼎的“波士顿龙虾”,其老家是在加拿大和美国缅因州的寒冷海域,只因当年多在波士顿港登上货轮、游向世界,才有了“波士顿龙虾”的名号。

地名“陷阱”
这些食物真不是那里产的
除了因集散地而出名,食物名称中带有地名的,十有八九也与产地有关,但有时也会出现“误会”,巴西松子就是个典型例子。
巴西松子并非产自南美洲的巴西,它的全称其实是“巴基斯坦西部松子”。早在2016年,新华网就曾在《巴西松子不是“巴西松子” 产地原是巴基斯坦》一文中明确指出:很多人误以为它来自巴西,实际上“巴西”二字指的是巴基斯坦西部。
文章还补充道,真正来自巴西的松子,外形和口感其实与我们常吃的截然不同。

荷兰豆也并非产自荷兰,其原产地在东南亚。17世纪,作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商人将它从泰国、缅甸一带引至中国东南沿海。
于是,国人便以“荷兰豆”为名,记录下这段由“带货人”写就的历史。有趣的是,荷兰豆十分适应中国的风土,随着广泛种植产量大增,已成功实现从“进口”到“出口”的逆袭,以至于如今不少西方人都认为它原产自中国。
此外,藏红花也并非西藏的特产。藏红花主产于波斯地区(今伊朗一带),古代时,藏红花经印度进入西藏,再由西藏转运至内地,因而得名“藏红花”,久而久之便被误认成西藏出产了。

不是品种,而是单纯的养殖方式
还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则直接源于其独特的养殖方式,如基围虾。
“基围虾”这个名字,常让人误会是指某种虾的品种,但实际上,它指的是采用“基围”这种方式养殖出来的虾。
所谓“基围”,是中国沿海的一种传统养殖方式。渔民们在河流入海口用石头垒砌堤坝(“基”即基堤,“围”意为围合),巧妙利用潮汐涨落把野生虾苗引入围堤,让它们在半自然的环境中成长。
这种方式成本极低,养出的虾却格外鲜美弹牙,据说早年曾在香港市场卖出过石斑鱼般的高价。

无独有偶,氹仔鱼也是一个因养殖方式得名的例子。它并非产自澳门氹仔,而是得名于广东话中的“氹仔”(意为小水塘),指的是在屋边地头开挖小鱼塘、引入山区活水精心养殖的草鱼。
此外,砂糖橘并非因为甜如砂糖而得名,而是因为它真正的故乡在广东省四会市的砂糖村;九尺鹅肠的“九尺”也并非形容长度,而是因为其产自四川彭州的九尺镇;美蛙鱼头里的“美蛙”也并非形容其美味,实则是“美国青蛙”的简称;而蛇果的名字则是因它的英文名“Red Delicious Apple”在粤语中被音译为“红地厘蛇果”,简称时只留下了“蛇果”,与蛇本身毫无关系……
其实,食物的命名,往往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因素。
以集散地命名,记录了商品流通的路径和贸易网络的形成;以养殖方式命名,凝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名字传播中的变化,则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每一个“名不副实”的背后,都可能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下次在超市或餐桌上遇到这些食物时,不妨仔细端详一下它们的名字,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