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代代传承——纪念毛泽东为第一师范题词75周年


·


弦歌不辍 代代传承

——纪念毛泽东为第一师范题词75周年

颜文展


档案故事:1950年12月29日,毛泽东给周世钊回信,信中说,应周世钊的请求,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书写了“第一师范”的校牌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中央档案馆保存有手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将其分别编入《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版)。毛泽东的题词中央档案馆将其编入《毛泽东题词墨迹选》(人民美术出版社、档案出版社1984年5月版)。


长沙妙高峰下,一座千年学府静静矗立在翠林之中,这就是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之称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第一师范创建于1903年,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正式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青年求学 初心初立


百年前的第一师范,是一所比较民主开放的学校,强调“时时以国耻唤醒学生之自觉心”,注重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员,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堪称当时湖南培植师资和新青年的摇篮。

1913年春,毛泽东被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录取。第二年,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了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同期,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昇、萧子璋等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

在第一师范的5年半时间里,毛泽东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同时,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从1916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左右。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





峥嵘岁月 热血征程


1917年秋天,长沙城的各个学校、城门口、城内照壁以及报纸上出现了一则油印启事。这篇仅七八百字的文章,精练优雅,大意是祖国处于危机存亡之时,邀请上进、有志于天下国家大事者,组织团体、砥砺品行,共同寻求救国之道。文章引用《诗经·小雅》中的“学嘤鸣之求,效将伯之呼”,寻求“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末尾署名“二十八画生启事”。这引起了湖南女子师范马校长的误会,以为是找女朋友,便来到第一师范调查。原来,“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因其名字繁体字共28画而起此笔名。了解情况后,马校长称赞毛泽东是救国人才。

1917年冬天,经过长期探讨,毛泽东等人得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的结论,提议组织学会来改造品行、提升学问、互助进步。1918年4月,在湖南省城长沙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萧子璋、陈赞周、罗章龙等多人参加聚会。会章由毛泽东起草,定名为“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新民学会主持了赴法勤工俭学、驱张运动等活动,为湖南地区建党运动奠定了思想和干部基础,多数会员成为坚定的马列主义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记。

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阀混成旅约3000人向长沙撤退,到达离第一师范不远的猴子石一带。第一师范面临危机,校方准备疏散学生。毛泽东提出保卫学校,他亲自侦察敌情,了解到北洋溃兵疲劳、饥饿,丧失战斗力。他分析留校更安全,若全部离校,学校会遭打劫。校长孔昭绶接受建议,决定组织同学护校。在校方支持下,毛泽东组织起一支100余名健壮胆大同学参加的志愿军,持学校公函到南区警察局借人。傍晚,学生志愿军穿上军装,手持自制木枪,与借来的20余名警察集合。毛泽东作简短动员后,兵分三路潜出学校,埋伏在猴子石附近山头,形成包围之势。夜深后,溃军进入埋伏地域,毛泽东点燃写有“桂”“湘”“粤”字的灯笼,警察放排枪,志愿军在洋油桶里燃放爆竹,一时间枪“炮”声四起,惊慌失措的溃兵当场缴械投降。长沙城免除了一场兵祸。此役不仅保卫了长沙城,更让毛泽东认识到“群众力量可敌千军”,这一经验成为日后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重要萌芽。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随后辗转北京。1920年夏,他再次回到长沙,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即校长),革新教育。在学校任职的这两年,他与杨开慧结婚,其后与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第一师范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在第一师范从事了建党、建团和反帝、反封建等早期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冬,毛泽东辞去第一师范教职,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勉励关怀 传承发展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8年之久,对于这所母校,毛泽东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

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在这里,省立第一师范,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1950年,毛泽东在与当年第八班同学、时任第一师范校长周世钊谈话时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仅将两本亲笔签名的第一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赠给母校图书馆,而且给母校的书面、口头指示达11次之多。他一再强调“一师是个好学校”“一师是一个可资纪念的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他对老师们提出:“加紧学习,参加人民的革命事业”;对校友们提出:“努力进修,为人民的文教工作服务”;对同学们提出:“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

这些指示不仅是毛泽东对母校的亲切关怀,而且是第一师范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后进行地方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如今,红色印记已建构起这座“千年学府”熏陶红色师魂的精神磁场。目前学校师范生占比79.8%,其中公费师范生11629人,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学教师教育和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高校。

(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馆)


选自《新湘评论》2025年第8期

编辑:陈家琦


欢迎关注

新湘评论官方视频号 ↓



“指点”热文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5年第8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师范   湖南省   志愿军   师范学校   长沙   档案馆   湖南   母校   校长   周年   学校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