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想“翻身”,得先学会“交底”

近几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事件再次把预制菜话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从“预制冒充现制”的信任崩塌,到“配料表含糊不清”的安全焦虑,再到“性价比严重失衡”的群情激愤,预制菜频频“翻车”,不仅让消费者心里打鼓,更是让整个餐饮行业陷入“一损俱损”的信任危机。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对此,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的接连发声可谓一针见血,既没带着偏见把预制菜“一棍子打死”,也没回避其“标注混乱”“品控不严”“价格失真”的痛点槽点,而是用接地气又有分量的话,戳中了问题的核心: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消费者合法权益如何保障的问题。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顺应快节奏生活、助力餐饮降本增效是其核心优势,但要让预制菜从“翻车”到“翻身”,消费者从“吐槽”变“接受”,就要切实满足消费者对餐饮消费最朴素的期待——明明白白吃饭,安安心心买单,“生产透明化、产品标准化、价格合理化”一个都不能少。

生产透明化是最好“定心丸”,消费者“看得清”,才敢“吃得下”。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超7.4万家,预制菜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其中不乏部分头部企业主动“拆盲盒”。中式快餐连锁品牌“老乡鸡”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推出的全链路溯源系统、成本公示机制和“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级标签系统,将传统餐饮“黑箱操作”转变为阳光下可视化流程。作为一个覆盖养殖种植、加工、运输配送、门店销售“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数智化也已经融入“老乡鸡”每一个环节和链条,为行业树立新的模范和标杆。这种不藏着掖着的坦诚、依托科学技术搭建起“透明化沟通桥梁”的创新模式,让每个环节都可追溯、可监督、可参与,既极大程度地消解了大众对“看不见的加工”的顾虑,也把选择权实实在在交到了消费者手里。

老乡鸡菜品加工等级划分公示牌。来源:老乡鸡官方微博

产品标准化是最燃“冲锋号”,消费者“搞得懂”,才会“真心捧”。时至今日,对预制菜反感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反感,真的是“预制”本身的错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核心还是搞不懂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安全有没有保障?营养能不能达标?追本溯源,混乱源于行业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则体系。为此,监管者首先要明确“身份”,加快《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落地,杜绝商家“各说各话”;其次要管住“源头”,将配餐厨房全部纳入“互联网+明厨亮灶”式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零容忍”;最后要严惩“乱象”,对“阴阳标签”“以次充好”等行为从重处罚,从根本上净化市场环境,让消费者真正“懂”得放心、“捧”得安心。

第三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图片来源:央广网

价格合理化是最硬“宣传语”,消费者“得实惠”,才愿“给好评”。事实上,消费者不是怕花钱,而是怕花冤枉钱——比起花哨的“话术游戏”,“质价相符”的性价比才最打动人心,只有让消费者清晰感知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能真正赢得口碑,实现“复购+推荐”的良性循环。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预制菜价格指导规范》,避免商家随意溢价;企业要主动公示“成本构成”,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实惠;平台方要建立“价格对比机制”,防止“渠道不同价不同”的乱象。通过给价格“定规矩”,让消费者告别“消费刺客”的套路,让企业跳出“内卷收割”的泥潭,更让行业迈向健康长远的发展赛道。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千亿级规模的跃迁,既印证了其适配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市场价值,也意味着行业正进入“扩张与问题并存”的关键期——当前围绕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行业高速发展的“成长阵痛”以及消费者对其规范发展的迫切呼吁。毕竟,老祖宗早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预制菜的终极目标,不该是用化学添加剂替代传统厨艺,而是用现代技术让“家常味”更便捷,还原生活中的“烟火气”,让这份兼具品质与效率的人间美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王准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美食   消费者   行业   老乡   价格   规模   翻车   企业   核心   来源   餐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