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宣布对英伟达公司启动进一步反垄断调查,指控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此前作出的承诺。
消息一出,英伟达美股盘前股价应声下跌约2%,而不到24小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开始抱怨了。
实际上,这场调查并非空穴来风,根源要追溯到五年前的一笔巨额交易。2019年3月,英伟达宣布以69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芯片厂商迈络思。
迈络思在InfiniBand和高速以太网领域占据全球市场半数以上份额,是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上游供应商。
但由于交易金额巨大且两家公司在全球GPU加速器和网络互联设备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该交易必须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反垄断机构的批准。
而经过长达13个月的审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20年4月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了这项收购。
当时中方提出了七项明确的限制性条件,包括不得强制搭售英伟达GPU和迈络思网络互联设备,不得阻碍或限制客户单独购买或使用这些产品,不得在服务水平和价格等方面歧视单独购买的客户等。
当然这些条件的核心目的,是防止英伟达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然而,英伟达并未完全遵守这些承诺。
近年来,英伟达高端GPU对中国市场断供,转而销售性能受限的“特供版”GPU产品。
假设英伟达生产的一般芯片性能100分,国内芯片厂商生产的芯片性能只有60分,英伟达就专门做了一个65分的特供版卖到中国市场。
当然这种行为直接违背了当初“不得阻碍或限制客户单独购买或使用上述产品”以及“依据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向中国市场继续供应英伟达GPU加速器”的承诺。
而传出贝森特抱怨“调查时机选得太糟”,并非完全没有来由。仔细分析时间节点,可以发现此次调查发生在中美科技关系的一个敏感时刻。
就在调查公告发布的前几天,中美之间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芯片交锋”。9月12日,美国商务部将23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些企业覆盖半导体、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多个关键领域。
中方对此迅速作出回应。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两份公告:一是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40nm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二是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的歧视性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
商务部发言人更是明确指出,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对华采取的一系列禁止和限制措施,包括301调查和出口管制措施等,这些保护主义做法涉嫌对华歧视,是对中国发展先进计算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的遏制打压。
但实际上从法律角度看,中国对英伟达的调查具有充分依据。根据《反垄断法》第58条规定,若企业在收购过程中违反承诺,且行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可能会面临上一年度销售额10%以内的罚款。
业内人士预计,按照英伟达2023年中国区104亿美元的营收计算,英伟达可能面临的罚款将达到1亿~10亿美元。
而如果英伟达行为被认定为特别严重,罚款金额还可能翻2~5倍,最高可能达到20亿~50亿美元。
除了经济处罚外,此次调查还可能对英伟达的业务运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不仅是英伟达产品的销售市场,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是英伟达被认定违反反垄断法,可能面临业务限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附加处罚。
不过仔细看,实际英伟达面临的反垄断压力并非仅来自中国。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在对英伟达进行类似的审查。
而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在对英伟达展开反垄断调查,评估其是否垄断市场,阻止客户使用竞品。
2024年,法国竞争管理局对英伟达进行突击检查,欧盟委员会也发出调查问卷,询问英伟达是否存在GPU产品的商业和技术捆绑问题。
显然这些全球性的监管行动表明,英伟达的市场行为确实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调查只是全球监管浪潮里的一部分罢了。
只得说,中美芯片博弈是一盘复杂的棋局,不再是单方面的压制与服从。棋盘那端,美财长贝森特抱怨调查“时机太糟”,棋盘这端,中国依法出手维护市场公平。
博弈的天平正在调整,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范式悄然开启,毕竟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压制,而是在规则框架内的平等对决罢了。
参考资料:
英伟达违反中国反垄断法 将被进一步调查——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